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语法

 >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出自哪里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出自哪里

2023-12-19 18:47:10 2634浏览

让他三尺又何妨这是一句很有名的话,在电视剧跟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这句话常用来告诫人们要心胸宽广,些许小事,不值得斤斤计较。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出自哪里?

让他三尺又何妨,出自一首叫做《让墙诗》的七言绝句。

其典故出处有好几个,最有名的是安徽桐城的六尺巷,主人公是清朝的张英。又有明朝的林瀚、贾凫西、清朝康熙年间的张京江等人,都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

1、安徽桐城张英:一纸书来只为墙。

桐城六尺巷的传说来自于桐城人姚永朴(1861一1939)的《旧闻随笔》卷四:

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越用之。家人驰书于都公批诗于后寄归云: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吴闻之感服亦让三尺。其地至今名为六尺巷。

2、江苏镇江张京江:千里来书止为墙。

清朝葛虚存在《清代名人轶事》中,记载的《让墙诗》作者是康熙时候的另一个重臣:

京江风度端凝,为清朝第一。公入相时,其府垣外有隙地,邻有兴作者越用之,家人与之争,则不听,将怒而鸣诸县,先以书驰白公,公还笺曰:

千里来书止为墙,让他几尺也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呜呼!此二者,皆琐事也,然富贵人处之,鲜有不怒其侮己者,而公之有容乃如此,今尚可得其人哉!

张玉书(1642年-1711年),字素存,又称京江,号润浦,生于江苏的镇江。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进士进士及第,在康熙朝长期担任宰相。

3、福建林瀚:何事纷争一角墙。

晚清的刘体信(1876-1959)在《苌楚斋续笔》中,把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给了明朝的才子,福建人林瀚:

闽县林亨大瀚《训子》诗有云:

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林瀚(1434-1519年),字亨大,号泉山,是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明成化二年(1466年)进士,正德元年(1506年)四月,敕兼南京兵部尚书。

林氏三世五尚书,整个明朝三世为尚书,并得谥文,只有林氏家族而已。

4、山东滋阳贾凫西:千里寄书为一墙。

晚清民国时期的赵元礼(1868年-1939年),在其《藏斋诗话》中,把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给了明末清初的山东人贾凫西:

山东滋阳贾凫西先生名应龙,曾充交趾大使,前官郎中,时其子在家乡与邻家争墙基,驰书北京,求其致函地方官,意在必争也。乃先生覆书只二十八字曰:

千里寄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秦皇枉作千年计,只见长城不见王。

其事遂息,至今传为佳话。予记其诗后二句是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未知孰是,然先生之让德固可传也。明亡后,先生耻事二姓,佯狂避世以终,尤非寻常人所能及也。

赵元礼,字幼梅,号藏斋,曾任直隶河北高等工业学堂监督,天津的著名诗人与书法家。

让他三尺又何妨感悟:

一个不懂得为亲人让步,为朋友让步,为爱人让步,为合作伙伴让步的人,是缺乏胸襟的人,最无能和不可交的人。

试问一个连自己人都斤斤计较的人可交往吗!生活不是战场,无需一较高下。

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就会少一些误会;心与心之间,多一份包容就会少一些纷争。

不要以自己的眼光和认知去评论一个人,判断一件事的对错。不要苛求别人的观点与你相同,不要期望别人能完全理解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和观点。与人相处,需要讲究方式方法。

有些事,需忍,勿怒;有些人,需让,勿究。嘴上吃些亏又何妨,让他三分又如何。人人都需要被尊重,人人都渴望被理解。

水深不语,人稳不言。学会淡下性子,学会忍住怒气面对不满。事事不能太精,太精无路;待人不能太苛,太苛无友。懂得退让,方显大气;知道包容,方显大度。己之短,不可藏,越藏越短;己之长,不可扬,越扬越少。让步,在情感中不是退却,也不是从权,而是一种尊重,一种人格,一种胸襟,一种涵养!

让步的人,才是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