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诗词大全

 > 

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谁的诗句

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谁的诗句

2023-12-14 10:01:31 467浏览

春风不度玉门关出自《出塞》,即唐代王之涣的诗作。“羌笛”是边疆少数民族吹奏的乐器,也称为胡笛“羌管悠悠霜满地”的“羌管”也是指羌笛。这都是指古代在边关、塞外戍守的人听到了少数民族的音乐而想起了自己家乡的音乐,思乡之情顿生。

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谁的诗句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名作《凉州词》,传唱千古,经久不衰。

王之涣是与岑参、高适、王昌龄齐名的唐朝“四大边塞诗人”之一。根据史书记载,王之涣出身太原的名门望族,后来搬到绛州居住,“本家晋阳,宦徙绛郡”。不过。王之涣本人的官场之路走得非常不顺利,44岁时还仅仅是冀州衡水的一名主簿,没过多久又遭人陷害,丢了官职。

王之涣一生创作了不少诗歌,可惜的是,大部分已经流失了。流传至今的,总共只有6首,保存在《全唐诗》里,即《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送别》《宴词》《九日送别》。这6首诗歌,每一首都是绝佳之作。其中《凉州词》两首中的第一首“黄河远上白云间”,被人称为七绝压卷之作。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唐代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作品简介

《出塞》,是边塞诗的著名题目。主要以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与军事行动为主。有一定的主关民族意识,因与其所处历史时期及生存环境有关。间接的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出塞赏析

1、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2、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

3、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4、三、四两行,明代的杨慎认为其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

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