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史学热点

 > 

春秋和战国的区别

春秋和战国的区别

2023-12-27 10:14:03 469浏览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室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与此相对应的是,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东周后期至秦始皇建立秦朝前的一个时期。

春秋和战国的区别

1、国家数量的多寡

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日益式微,名存实亡,统治范围不足六百里。各诸侯王不再朝觐,战争此起彼伏。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国、晋国、宋国、陈国、郑国、卫国、鲁国、曹国、楚国、秦国、吴国、越国、燕国等。而战国时期是七国的天下,七个诸侯国分别是韩、赵、魏、齐、楚、燕、秦。战国的结束是秦国统一中国。

2、周王的地位

周王室以及周王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各个诸侯王还不敢冒天下之大不违,称王。例如秦国国君依然以秦君为称。进入战国,各国纷纷称王,以王自居。

3、战争的性质。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还是称霸之争,就以春秋五霸为例,五霸发动战争目的是使别国臣服,而不是以消灭它国为目的。战国时期则非常地不同,经历了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已经成为七国的天下,其他的小诸侯国已经被吞并,各国的战斗已经以统一为目的。

4、政治体制不同

春秋时期的政治体制依然沿袭周朝的分封制,各国对地方的管理如同周朝对诸侯国的管理,没有约束力。而战国则全然不同,诸侯王对于地方的统治力很高,形成了国君之下将相分职、文武分权的中央官僚体制,中央集权的程度变得极高。战国时期已经是从分封制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

春秋与战国是如何划分的

1、分界线是公元前481年。这一年刚好是《春秋》这本书的绝笔之年。

2、分界线是公元前479年。这一年孔子逝世,宋代有诗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天带走仲尼,诸侯纷纷灭”。

3、春秋的结束时间为公元前476,战国的开始的时间为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因为郭沫若等历史学家根据历史的.断代认为,公元前476之前为奴隶社会,从公元前475年开始进入封建社会,这也就是“春秋战国”的分界线。他们的依据还有司马迁的《史记》,其开始来记叙“六国时事”的时间也是周元王元年(前475年),所以后来的历史书籍包括教科书都这么划分。

4、分界线是公元前453年。这一年发生的大事是三家灭智,春秋时期的霸主“晋国”由此名存实亡,春秋时期仅存的“礼义”由此彻底崩塌。

5、分界线是公元前403年。这一年发生的大事为三家分晋,周威烈王正式分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战国七雄由此全部产生,另外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认为战国由此开始。

春秋和战国时期发展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系统化、哲理化的时期。春秋初至春秋末,是西周以来敬德保民思想继续发展的时期,仁、礼、法、刑、忠、孝等重要的政治思想范畴,都是这一时期提出的。儒家和道家的出现,使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和内容丰富、充实的发展阶段。

2、至战国时期,又出现了名家、法家、墨家、农家、杂家、阴阳家、纵横家等思想学术派别,诸子百家各自著书立说,招收学生,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3、诸子百家中,儒、墨、道、法四家的政治思想内容最为丰富,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影响较大。儒家思想以伦理政治为核心,“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重视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

4、在战国时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孟轲、荀况。以墨翟为创始人的墨家学派,其政治思想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实用,兼爱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在政治上,墨家主张尚贤、尚同、非攻,在国家的经济政策上则主张强本节用。墨家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为显学。

5、道家源于老子,其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战国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是庄周。庄周的政治理想是人与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的“无何有之乡”,比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政治主张走得更远。在政治上,他主张“绝圣弃智”,“掊斗折衡”。其他代表人物,如杨朱主张“贵己”、“为我”、“全性葆真”,列御寇主张“贵虚”,都有消极遁世的特点。

6、法家是战国时期起过重要作用的思想流派。在政治上,法家倡导变法,发展耕战事业,以法治国,富国强兵。法家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历史进化论和人性好利论,法、术、势是法家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

7、法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商鞅、李悝、申不害、慎到、韩非,其中商鞅重视法治,申不害偏重于君主对于权术的运用,慎到强调权势对于君主专制政治的决定作用。晚于他们的韩非,吸收、兼容前期法家的思想成分,建立了法术势兼用的极端专制主义政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