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原文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一生的作品非常多,以下是关于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分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翻译:
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
凭窗望去,西山千秋雪景好像是嵌在其中的一幅画,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畅行万里的船只。
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赏析:
1、这首诗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以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2、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首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
3、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静中寓动的生机,第二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是一种向上的奋发。
4、第三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冻过的窗棂,写出了诗人对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使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
5、第四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泊”字,写出了诗人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
6、“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作者更是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
7、全诗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
两个黄鹂鸣翠柳全诗创作背景:
1、这首诗创作于于唐代宗广德二年春。唐肃宗宝应元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次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回到成都再次镇蜀。
2、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此时杜甫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明末王嗣奭《杜臆》说这组诗“盖作于卜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
作者简介:
1、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2、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3、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4、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5、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6、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