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或问三余之意的或是什么意思

或问三余之意的或是什么意思

2023-12-10 09:51:35 10646浏览

“或”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是:有的、有人。“问”的意思是:询问、打探。“三”的意思是:再三、(一而再,再而三,表示)多次。“余”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是结构助词:的。“意”在这里表达的意思就是:想法、主张、主意。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有的人就再三询问我是什么想法。

或问三余之意的或是什么意思

或:有人

或问三余之意:有人问“三余”的意思。

【原文】

出处《三国志·魏志·董遇传》

(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夜者日之余。阴者时之余也。”由是诸生稍从遇学。

【翻译】

一个叫董遇的人,字季直,性格质朴,木讷而又好学……有人想跟着他学习,他却不肯轻易去教,说:“必须把书读够百遍。”说是:“书读够百遍它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跟从他学习的人说:“想学习却没有时间。”董遇说:“应该做到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中的空余时间,夜晚是一天中的空余时间,阴雨天是平时的空余时间。”从此,诸多儒生渐渐跟从董遇学习了。

句子中有或怎么理解

①句中有或、或者,表示的意思是有所选择。用在单句中是连词,表示在连结的前后项中有所选择。例句:今天给我送菜的志愿者是张三或李四。

如果是用在复句的分句中,或就是关联词,表示在前后两个分句中有所选择。例句:他在家独处时,或写字作画,或学做家务。

②句子中有或就是,一件事情用一种说法、解释,怕读者不理解就用另一种方法解释一下。

1、或异二者之为的或什么意思

或:或许、也许。

句子的意思是: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或”的意思是或许、也许,表委婉口气。

出自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1046年10月17日)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2、人或问之的或什么意思

或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可能”也许

文言文中“或问之”中的“或”,就是“如果”、“假如”、“或者”的意思。

或:有的人

或问三余之意:或:有人问“三余”的意思。【原文】出处《三国志·魏志·董遇传》

3、或疑其不欲归晋的或的意思?

句子中的“或”,代词,意思是:有的;有的人。

句子的意思是:有人怀疑他(李密)不想归降晋国。

出自《晋书·孝友列传·李密》:李密……少仕蜀,蜀亡,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不受命,或疑其不欲归晋,武帝遣人再三趣之。

译文:李密…年轻时在蜀国当官,蜀国灭亡后,晋武帝征召他为侍陪皇太子读书的官员,不领命令。有人怀疑他不想归降晋国,武帝派人三番两次催促他。

4、或说肃曰的或字是什么意思?

1、“或说肃曰”的“或”的意思是有的人。

2、“或说肃曰”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

(释义:鲁肃临时代理周瑜的事务时,正好去陆口路过吕蒙屯兵的地方。当时鲁肃还是轻视吕蒙的,有的人就跟鲁肃说:“吕蒙将军的功名一天天增长,不能拿以前的眼光看待他了,您应该重视这个事情。”)

试理解回答:“或说肃曰”的“或”在这里表达的意思是:有的人、有人。这种用法在文言文中最常见,和今天对“或”的用法差别很大。“说”在句子里是“劝说、劝阻、劝告”的意思,读(shui四声)音。“肃”是人的名字。“曰”的意思是:说、说到。这句话可以翻译成:有人就出来劝阻(鲁)肃,说到……

或可以表示两者都的意思吗

不可以表示两者都有的意思。

或字是表示选择,如:你是去或不去,玩或不玩。是让人选择一下。或字也是副词,也许的意思。如:晚上八点我或可到家。

或的意思包括:

第一,可作代词,意思为有的、有的人、有的事等;

第二,可作副词,意思是有时;

第三,可表示假设、不肯定,意思是假若、好像、也许;

第四,可表示做出选择的意思,即在几种不同事物中做出选择;

或的语法特点

1、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例如:

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登泰山记》)

或曰此鹳鹤也。(《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例如: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作连词。表示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有时"。例如:

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蛟或浮或没。(《周处》

“和”:(据题意,此处“和”为)连词,跟,同之意。

“及”:(同上)连词,和,跟之意。

“或”:(同上)连词,用在叙述句里,表示选择关系。

我喜欢绿色的鞋子和(及)帽子:

意思应该是“我喜欢绿色的鞋子和(及)绿色帽子”,在一句话中,后面的名词宾语在无特殊说明情况下,跟从前一名词宾语的定语来理解。

我喜欢绿色的鞋子或帽子:

“或”的使用表示选择,是对宾语(鞋子、帽子)的选择,不是对定语(绿色这一颜色)的选择。故意思应该是“我喜欢绿色的鞋子,或者喜欢绿色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