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家作品

 > 

当代文学作品

当代文学作品

2023-11-29 16:22:48 383浏览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出版的文学作品多如繁星,各有所长。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代的作品非常多,具体有哪些,你了解吗?请看以下详细内容。

当代文学作品:

1、《白鹿原》

通过讲述白鹿原上白鹿村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成功的塑造了白嘉轩、鹿子霖、田小娥、白孝文、黑娃等文学人物。出版后受到文学评论届及读者的好评与喜爱。自面世以来,发行量超过500万册。

2、《尘埃落定》

小说描写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但却有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并成为土司制度兴旺、灭亡的见证人。小说展现了独特的藏族风情及魔幻色彩。本书命运多舛,曾遭到十来家出版社退稿,一次偶然机会,被一位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看到,并得以出版。出版后广受好评,并很快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作者也是茅盾文学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41岁)。

3、《活着》

描写了在社会大变革下,小人物徐福贵的悲剧人生,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写出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行文简洁,而内涵深刻,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发行已逾600万册。

4、《平凡的世界》

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时间,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小说长卷。描绘了出身贫穷的孙少平、孙少安兄弟不屈不挠的个人奋斗史。让广大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激励着一代代中国青年,成为大学图书馆借阅最多的文学作品之一。

5、《围城》

小说塑造了抗战开初一类知识分子的群像,生动反映了在国家特定时期,特殊人群的行为操守、以及困惑。从另一个角度记述了当时的情景、氛围。《围城》是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态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6、《边城》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边城》写出了一种如梦似幻之美,寄托着作者关于“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作品。凭此书,沈从文奠定了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7、《呼兰河传》

小说共分7章,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色。作者以简洁无华的笔法,深沉记录悲凉绝望的人生,揭示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存哲学。茅盾曾这样评价她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8、《一地鸡毛》

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小林在单位和家庭的种种遭遇和心灵轨迹的演变。从菜篮子、妻子、孩子、豆腐、保姆、单位中的恩恩怨怨和是是非非里,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在八九十年代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它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的主旋律,深刻反映了内链变更改革开放的新形势给人们内心和外在的变化。

9、《浮躁》

本书以农村青年金锁与小水之间的感情经历为主线,描写了改革开放初始阶段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整个社会的浮躁状态和浮躁表面之下的空虚。

10、《秦腔》

小说以一个陕南村镇为焦点,讲述了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的生存状态,通过一个叫引生的“疯子”的眼光,书写了对农民沉重的负担及农村文化的失落所寄予的深层忧虑与深切同情。

11、《日光流年》

本书逆向地回溯故事进程,即主人公司马蓝的过程,担任村长后的奋斗经历,如何当上村长,成为同辈中的领袖,童年生活及其出生,中间穿插几位前任村长和其他有关人物的故事。

12、《芙蓉镇》

小说描写了1963-1979年间中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歌颂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的胜利。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2018年9月27日,本书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小说。

13、《额尔古纳河右岸》

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女人的自述口吻,讲述了一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小说语言精妙,行文简洁优美。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9月23日,该小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14、《四世同堂》

祁家人有着四世同堂的大家族,但是在抗战和北平陷落的背景下,他们的生活却不见得那么容易,老舍为我们形象的描绘了小羊圈胡同各色人等的生死、荣辱和兴衰,如史诗一般,向我展现了二战时期中国人民为抗日战争所做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15、《蛙》

一个从事妇产科的乡村女医生,在农村工作了五十多年,可以说,作者笔下的这个“姑姑”便是中国农村生育计划的见证人,她经历了中国人口剧增,计划生育等重要阶段。小说通过多方面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农村人民的生育斗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