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史学热点

 > 

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

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

2024-04-11 18:35:15 431浏览

唯有牡丹真国色出自刘禹锡的《赏牡丹》一诗,诗中一个“赏”字,总览全局、直贯通篇,意境全出。此诗乃赞颂牡丹之作,其赞颂之手法,乃用抑彼扬此的反衬之法。诗人没有从正面描写牡丹的姿色,而是从侧面来写牡丹,暗示了牡丹兼具妖、净、格、情四种资质,可谓花中之最美者。

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翻译:

庭院中的芍药花艳丽虽艳丽,但格调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净倒是明净,却缺少热情。

只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国色,是最美的花,当它开花的时候,其盛况轰动了整个京城。

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注释:

牡丹:着名的观赏植物。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后以木芍药称牡丹。一般谓牡丹之称在唐以后,但在唐前,已见于记载。

庭前芍药:喻指宦官、权贵。

芍药:多年生草本植物,属毛茛科,初夏开花,形状与牡丹相似。

妖无格:妖娆美丽,但缺乏标格。妖:艳丽、妩媚。格:骨格。无格指格调不高。

芙蕖:即莲花。

国色:倾国倾城之美色。原意为一国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富贵美艳、仪态万千。

京城:一般认为是指长安,但刘锬编的《咏花古诗欣赏》、鲍思陶等编的《中国名胜诗联精鉴》以及谢明等编的《历代咏物诗选读》认为此诗中的京城是指洛阳。

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赏析1: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诗,却写了三种名花,先评价庭前芍药和池上芙蕖。诗人用“芍药妖无格”和“芙蕖净少情”以衬托牡丹之高标格和富于情韵之美。芍药的种植历史悠久,也曾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却“妖冶无格”;芙蕖,即荷花,大概由于它亭亭玉立于池塘水面之上,清高洁净,但却冷艳寡情。至此为后两句推出作者心中的最爱,可谓做足了铺垫,唯有期待着作者心中的“花王”隆重登场了。

唯有牡丹真国色这里诗人把牡丹花比作国中最美的女子。“唯有”是一种不二的选择,增强了评赏的分量,照应了上面两句,是经过了认真比较,确认了“非此莫属”的地位的意思。再以花开时节动京城作结尾,既反映了京城人赏花倾城而动的习俗,又从侧面衬托了牡丹花的诱人魅力:正是由于它具有令人倾慕的“国色”。诗人用拟人化和烘托的手法,巧妙生动地把自然美变成了艺术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赏析2:

作为一首咏物诗,刘禹锡此诗写得很是高明。首先,这首诗本来是《赏牡丹》,可落笔却不先说牡丹,而先对芍药和芙蕖进行评赏。首句“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用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蕖的“净少情”来反衬牡丹有格有情又兼妖艳之态。

芍药,历来被人们称为华中丞相。它在外形上虽然与牡丹较为想像,但牡丹为木本,花大枝粗,芍药为草本,娇小柔美,在气质上,芍药就自然显得“小气”一些了,也就是诗人说的“妖无格”:妖艳但格调不高。

那么,芙蕖与牡丹相比,逊色在哪里了?诗人说芙蕖“净少情”,意思是说:在诗文中,芙蕖总是以“清高洁净”的面目出现,她亭亭玉立于池面之中,令人只可远观而不可近玩,缺乏人情味,不接地气。牡丹虽然端庄典雅,却有一种世俗的富贵气,令人可亲。

其次,在后二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中,作者用“国色”来比喻牡丹,便将牡丹的超群姿色表现了出来。在这二句中,作者从观者“花开时节动京城”这样一个富于联想的画面来烘托牡丹的魅力。这个手法就像写罗敷之美从观者之态穷形尽相而不从正面落笔,写海伦之美从引发战争这样一个结果来烘托一样,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首诗只有短短四句,却写了三种名花,其中深含了诗人丰富的审美思想。在诗中,作者为了突出牡丹的美,将另外两种名花:芍药和芙蕖拿来作比较。然而,作者并不是单纯地否定一个,肯定另一个,而是即赞美了其中两种花,又以此来突出牡丹的“独特魅力”。如此,效果反而更好。

唯有牡丹真国色全诗的创作背景:

这诗是刘禹锡在唐朝大和年间,返回长安时候所写,那时候的刘禹锡,虽说不上多么的得意,但也不算落魄,还是有这份闲心来欣赏牡丹的。

牡丹花,在唐朝自武则天时代起,就逐步被确认大唐的国花,被誉为“花中之王”,绚丽多彩,雍容典雅,象征着繁荣昌盛,象征着富贵荣华,和盛唐时代气息,很是相符,国家鼎盛,花团锦簇。世人的欣赏标准,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时代的影响,人们会在不知不觉中,也对牡丹越来越有好感。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朝诗人。河南洛阳人,字梦得。贞元进士。因参与王叔文革新,贬朗州司马。后迁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诗多关怀时事,清新通俗又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与柳宗元相笃,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唱和,又称“刘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