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人文地理

 > 

盛年不重来全诗

盛年不重来全诗

2024-03-26 17:20:50 330浏览

“盛年不重来”一句出自于魏晋诗人陶渊明的十二首《杂诗》之一,是最不应该被忽略的一首诗,诗中每一句都饱含哲理,让人受益匪浅。生命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时光。

盛年不重来全诗

《杂诗》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介绍:

这组《杂诗》,是“遇物即言”的杂感诗。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卷四云:“十二首中愁叹万端,第八首专叹贫困,余则慨叹老大,屡复不休,悲愤等于《楚辞》。”慨叹人生无常,感喟生命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译文:

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

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青春一旦过去便不可能重来,一天之中永远看不到第二次日出。

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赏析:

这首诗是陶渊明在晋安帝义熙十年,也就是公元414年时所作的咏怀诗,当时陶渊明辞官归田已有八年了。这首诗是他在田园生活中的“遇物即言”,是他对光阴易逝与人生无常的感慨。

这首诗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总结出人生应当及时努力进取的至理名言,非常简练而精辟。同时诗里所用的比喻,又融合了意象,融合了道家对人生偶然性的认识和儒家对人际关系的看法,极具概括力。

全诗的语言朴素,文气自然,看不出句意断续的痕迹。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并不满足于斗酒寻欢的无奈。

这首诗开头四句“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随风转,此已非常身。”这里诗人把人生比作无根之木、无蒂之花,以及随风飘转的尘土,写出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飘泊不定,使得每一个人都因为遭遇和变故的不断改变了自己,变得不再是最初的自我了。

这四句诗是诗人对人生渺茫而不可把握的感慨。它既有理想破灭的失落,又有人生如梦的绝望。陶渊明由仕入隐已有八年之久,老大无成的悲愤,生命短暂的哀叹,在他的心底不断地蕴积着,故而生发出这样的感叹。从这四句诗中,我们能体会到一种迷惘和沉痛之感。

接着诗人笔意陡然振起,他执着地在生活中寻找着友爱和欢乐,于是就有“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这样的一个升华。“落地”其实暗喻着生命像种子一样,也暗示了生命由离开胞胎开始。

既然生命像飘浮的种子或飞尘,随风辗转到茫茫的天地之间,那么“落地”为人,实属偶然。既然生命本非己有,那又何必非得是骨肉之亲才算是至亲呢?由此再引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看法。

紧接着诗人又用“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来作为“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的生动补充,同时这两句诗也体现出诗人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把“比邻”视为“兄弟”,一个能与“比邻”分享欢乐的人,才能进一步享受到更多的欢乐。

按理来说,一般拥有丰富阅历的人,对人生的悲剧性会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会使人更难以体会到生活中的欢乐和激动,这对处于仕途黑暗时期的陶渊明来说更是如此。

但他却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本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爱精神,转向官场之外的田园去寻找美,在孤居独处的村居生活中,通过深思自得寻求到了精神上的欢乐,进一步发现了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他在村居生活中和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使得他的这种欢乐显得既平淡又淳朴。

最后诗人又生发出“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的感慨。这四句感慨暗喻着时间在生命面前匆匆驰过,不可逆转和重复,而生命的计量单位却由“年”(盛年)到“日”(一日),到“晨”(再晨)再到“时”(及时),越来越有限,越来越短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