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人文地理

 > 

归来仍是少年 苏轼全诗

归来仍是少年 苏轼全诗

2024-03-02 15:20:26 2225浏览

“归来仍是少年”是一句非常火的网络流行语,寓意一个人的生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有颗勇于奋斗的赤子之心,历经千帆后归来仍是少年。这一句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名词。

归来仍是少年 苏轼全诗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古词今译: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人人都说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

她从遥远的地方归来,更加容光焕发,更显年轻了,微微一笑,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我试着问她:“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她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赏析:

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描绘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

“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苏词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班固《汉书·艺文志》),美好超旷的歌声发自于美好超旷的心灵。这是赞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换头承上启下,先勾勒她的神态容貌:“万里归来颜愈少。”岭南艰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年愈少”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洋溢着词人赞美历险若夷的女性的热情。“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笑时犹带岭梅香”,表现出浓郁的诗情,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下边她的答话作了铺垫。

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苏轼的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人的个性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创作背景】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所感:

近日初读苏东坡的词《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在深深地为寓娘对作者好友王定国不离不弃的深厚情意所感动的同时,对词中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尤为喜爱。

个人认为,这句好词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初出城留别》中的这句“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颗心安定的地方就是家乡、就是归宿,说得真好!

可以用许多形容词去描述我的家乡,比如,自然、简单、熟悉、亲切、温暖、纯朴、真挚、清静、安逸……等等。在家乡的感觉总的来说就是安心和自在。

人若心安才会活得踏实。时时提升素养、明辨是非、恪尽职责、勇于担当、不计得失,做事才能心安;时时知道敬畏、坚持诚信、懂得感恩、看重情义、常行善举,做人方可心安。

人若心安才会清醒自在。在顺境时才不会骄傲贪婪,只会守住初心、知足常乐、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才不会怨天尤人,只会直面客观、改变心态、积极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