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公式考点

 > 

纸上得来终觉浅全诗

纸上得来终觉浅全诗

2024-02-21 17:21:54 361浏览

这首诗是诗人于庆元五年(1199年)于山阴写给小儿子陆聿的,此时陆聿二十一岁,正值“少壮”。陆游教育他的儿子子聿,做学问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精神的人,才能成为真正有学问的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全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译文

古人做学问从来不遗余力。年少之时下功夫老了才成功。

纸上得来终究觉得浅薄,彻底知道这件事还要躬身行动。

赏析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诗人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诗人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的重要性。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知识,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不能纸上谈兵,要“亲身躬行”。

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力求做到“口到、手到、心到”,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诗人的意图非常明显,旨在激励儿子不要片面满足于书本知识,而应在实践中夯实和进一步获得升华。

纸上得来终觉浅感想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浅薄,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躬行实践。这就是古人提倡的理论联系实际。

人获得知识有两条道路,一是实践,一是读书。实践就是行万里路,就是要去读懂社会这本“无字书”,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求知渠道。司马迁、李白、沈括、徐霞客,数不胜数的先圣先贤都是行万里路而有成就的例子。

可惜的是,一些人有字书读了不少,最后却变成一个无所作为的“两脚书橱”。《南史·陆澄传》记载: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橱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更别说理论联系实际了,像陆澄这样死读书读死书,难怪他写不出书来。

明朝洪应明在《菜根谭》一书中说:“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以迹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书佳趣?”只知运用有形迹的事物,不懂得领悟无形的神韵,这种庸俗的人又如何能理解读书的真正乐趣呢?

陆游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熏陶。他对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在这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才华。由于历史的原因,他的生活并不顺利。在他的青少年时代,中国正处于战乱之中,这使得他的内心充满了忧虑与悲痛。

这种情感在陆游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例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首诗就是他在战乱中的感受的真实反映。“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这两句诗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象,但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战争带来的破坏深感震惊。这就是陆游对国家和社会深深的担忧之情。

陆游还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在他年轻的时候,他就参加了多次战斗,并从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深刻理解到战争对人民生活的严重影响,因此始终坚持以和平解决问题的态度。

尽管陆游的生活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的诗歌和他的行动都证明了他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品质。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种人生态度,那就是无论遭遇多大的困境,都要坚持下去,永不言败。

《冬夜读书示子聿》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A学习除了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外,还要学用结合,亲身实践。

B小时候认真学习,到老了知识都不会忘记。

C少年时代学习不能偷懒,要为到老的时候才有用。

D少年时代学习一定要对书本有礼貌,把学到的内容消化好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