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家作品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哪首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哪首诗

2024-02-20 16:46:03 263浏览

鹳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说鹳雀经常栖息于此。全诗仅仅二十字,却有尺幅千里之势,又透出平易而深刻的哲理,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颂。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是哪首诗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出自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这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视野广阔,哲理深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流传千古。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6.穷:尽,使达到极点。

7.千里目:眼界宽阔。

8.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太阳傍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慢慢地消失,滔滔不绝的黄河水一直向大海奔流。要想把千里以外的风光看够,就得再上一层楼台。

赏析

这是一首登高览胜的千古名作。此诗前两句描写登楼眺望所见的景色,短短十个字,就将壮阔辽远的万里河山尽览其中:一轮落日沿着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滚滚黄河流向天边。

其实,诗人身在鹳雀楼是不可能看到黄河入海之景的,这里是把眼中景和心中景融为一体,从而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壮阔的图景。而一个“依”字,以拟人化的手法将落日西沉的情态生动活泼地刻画出来,可谓构思巧妙,修饰生动。

后两句借势发挥。作者站在楼中已将万千气象尽收眼底,可是并不满足,想要“穷千里目”。怎么才能达此目的呢?只有再往更高的地方攀登了。

至此,诗作的境界更趋高远,而读者的视野也随之开阔起来。“更上一层楼”将望到什么,这就需要读者 自己去想象了。

整首诗将万里景观缩于咫尺,议论与描写相得益彰,反映出盛唐时人们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佳节赏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的胸襟和志向。诗人想要看得更远就必须攀登更高的山峰,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攀登,追求更高的目标和理想。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歌,更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篇。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满足于现状,要不断进取,勇攀高峰。

拓展:鹳雀楼

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由于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地理位置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不朽篇章。

王之涣介绍

唐代诗人王之涣,字季淩,生于688年,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为中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幼年聪颖,能文,十分有才华。王之涣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曾娶衡水县令李涤的第三个女儿为妻。

后来,他因受人诬陷而拂袖辞官,过上了隐居生活。直到天宝元年(742年),他才得以补文安县尉,继续从政。在任期间,他以清白处世、理政公平著称,深受人民爱戴。不幸的是,他在文安任上去世,年仅五十五岁。他的遗体归葬在洛阳县北邙山祖坟。

王之涣精通文学,尤其善于写诗。他的诗歌形式多样,但以五言诗最为擅长。他的作品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尤以描写边塞风光为佳,给人以深刻印象。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二首》等。

《登鹳雀楼》写的是他在浙江绍兴登上一座高楼,俯瞰四周美景,感慨自己的渺小和岁月的流逝。

《凉州词二首》则描写了西部边疆的苦难和困境,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和无奈。

王之涣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作品经久不衰,至今仍被广泛传颂。他的诗歌,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历史和文化上也有着深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