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全诗
曹操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曹操的诗歌,与大家一同领略魏晋时期的雄主之风。那就是《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就是这首诗的首句,也是这首诗的名句。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全诗
观沧海
东汉末年·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到达碣石山,前来远望苍茫的大海。海面水波动荡,海上的山岛高高耸立。岛上树木丛生,百草繁盛。萧瑟的秋风阵阵吹过,巨大的波涛汹涌澎湃。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像起落在大海之中。灿烂的银河,好像在海涛中闪烁着耀眼的光彩。真是高兴,可以用歌来抒发自己的豪情。
背景介绍
《观沧海》是曹操在东汉末年所写的一首四言诗,描述了他登碣石山远眺大海的所见所感。此时曹操已经基本平定了北方地区,正在积极准备南下统一全国。然而,他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
作品赏析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后面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这首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所以就写下此诗,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作者介绍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以旧调、旧题来表现新的内容,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有的抒写个人远大的抱负,气势雄伟,格调慷慨悲壮。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鱼虽寿》《短歌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