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词汇

 > 

吕氏春秋是谁写的

吕氏春秋是谁写的

2024-02-01 17:56:28 529浏览

吕氏春秋这本书估计很多人都很陌生,但是要是谈起刻舟求剑,掩耳盗铃,这类的成语典故相信大家就印象深刻了,这些成语典故都出自《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谁写的?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相邦吕不韦的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

吕不韦简介:

吕不韦,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后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

吕氏春秋又称什么?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先秦战国时期的一部著作。

《吕氏春秋》分为三个部分,《纪》、《览》和《论》。

《纪》有十二卷,按照季节月数的顺序来写,如孟春纪、仲春纪、季春纪。每个月应该做什么,帝王如何利用自然的规律来强盛国家。例如春种,夏耘,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的规律,如果该耕地的时候却去打战,那么一年的收成就会耽误,这是得不偿失的。《览》有八卷,主要讲君王要如何做,才能让国家变得强盛。《论》有六卷,论述做人的道理。

《吕氏春秋》内容十分广泛,以道家思想为主,兼容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是一部先秦百家学说的综合体,博采众长,融为一体。道家之无为,儒家之仁义,墨家之兼爱,法家之严明,农家之朴素,兵家之义务必胜,都在《吕览》中体现。

吕氏春秋的典故有哪些?

1、掩耳盗铃:

《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释义:比喻妄想欺骗别人,结果却自欺欺人。

2、舍本逐末:

《吕氏春秋·上农》: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释义: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3、按兵不动:

《吕氏春秋·恃君览》: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反,赵简子日:“何其久也?”史默日:“…其佐多贤也。”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释义: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4、连枝同气:

《吕氏春秋·精通》:故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

释义:比喻同胞兄弟姐妹或情如兄弟的亲密关系。

5、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吕氏春秋·必己》: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此言祸福之相及也。

释义:比喻无缘无故地遭受祸害。

6、引婴投江:

《吕氏春秋·察今》:有过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

释义:处理事情的方法非常荒谬,用来讽刺那些强迫他人去做他做不了的事的人。

7、箕山之节:

《吕氏春秋·求人》:昔尧朝许由於沛泽之中,曰:请属天下於夫子。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於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於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

释义:远离官场,比喻隐居不仕的节操。

8、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吕氏春秋·审为》: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

释义:指虽不居官,仍关怀朝政。

9、鸿鹄之志:

《吕氏春秋·士容论》: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

释义:比喻远大志向。

10、三豕涉河:

《吕氏春秋·察传》: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释义:比喻传话错误及文字的讹误。

吕氏春秋的文学价值:

1、奇艳的文采,可贵的形象。多样化的比喻、众多的神话寓言故事、细腻的描摹、富有个性的形象、独特的语言风格、异彩纷呈的词句,构成了《吕氏春秋》文学价值最突出的部分。

2、宏伟的气魄、充畅的气势。《吕氏春秋》文章纵横铺陈,宏阔有力。这种特点是通过排比、蝉联、层递等辞格及铺排、层层推进、类比推进等综合运用表现出来的。

3、分明的感情,显豁的褒贬。《吕氏春秋》对时世、人主进行了讥刺与批判,对理想社会、理想人格寄予了希望与赞扬,可谓褒贬分明,有一定的情感倾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