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史学热点

 > 

玄奘zhuang还是zang

玄奘zhuang还是zang

2024-01-26 15:24:05 1175浏览

玄奘是唐朝最著名的高僧,也是一位学者和探险家。“西天取经”的故事便来源于他身上,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也是《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

玄奘zhuang还是zang

“奘”读(zàng)

玄奘(602~664年),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陈家河)人,其祖颍川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唐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是唐朝著名的佛教法师、佛经理论家、翻译家、旅行家,也是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

玄奘曾祖父陈钦曾任后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北齐任国子博士,食邑周南(河南洛阳)。父陈惠,潇洒博学,当时在社会上颇有名气,曾做江陵的县官。玄奘法师有个不幸的童年,五岁丧母十岁丧父。陈惠共生四子,玄奘是他的第四子,玄奘出生于隋朝仁寿二年(602年)。其幼年便随父学《孝经》等儒家典籍,“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养成了良好的品德。父亲去世后,二兄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师。玄奘十一岁那年,便随长捷入寺受学《法华经》、《维摩经》等,十三岁正式剃度出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

玄奘的人生简介:

玄奘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自幼聪慧好学。年轻时,他受到佛教的吸引,决心出家修行。他熟读佛经,尤其钻研印度佛教经典,对于印度的佛教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决定亲自前往印度,寻找更原始、更纯正的佛教经典。

公元629年,玄奘踏上了千里迢迢的旅程,带着弟子、驮着大量佛经,离开了故乡长安。他历经艰险,征服了漫长而艰苦的旅程,最终抵达印度。

在印度,玄奘在多个佛教寺庙学习和传播佛法,结交了不少印度佛教学者。他用整整17年的时间,逐字逐句地将佛经翻译成汉语,提高了中国佛教的学术水平,并且在佛教方面贡献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公元645年,玄奘终于带着大量的佛经、佛像和佛学知识,重返中国。他的归来引起了广泛的瞩目和赞赏,成为了唐代佛教的标志性人物。他还在长安建造了大雁塔,用来收藏这些珍贵的佛经和佛像。

玄奘的事迹被後世尊奉为楷模,他被史书称为“法王子”。他的佛教翻译事业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玄奘的奋斗精神和学术成就将永远被后人所敬仰和纪念。

玄奘的主要思想:

玄奘创立了唐代第一个佛教宗派唯识宗。玄奘学兼各家,然崇尚戒贤所传唯识系学说,系统地译出唯识系理论。这种理论具有比较严密的逻辑体系,是一种非常繁琐的主观唯心主义学说。它力主“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认为“阿赖耶识”是世界本原,宇宙一切现象都由“阿赖耶识”派生。还宣扬“五种姓”说,认为声闻、独觉和菩萨三乘人具有先天的决定根姓,定能成道;也有不决定根姓,即难以决定能否得道;还有一种无种姓的人,不能入道。从而开创独具特色的唯识宗。玄奘门下人才济济,他的高足神防、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四哲‘。窥基在继承法系、创立宗派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新罗(今朝鲜)的圆测、道证、胜庄、太贤和日本等国学人慕名前来求学。玄奘有很高的因明学造诣,译有《因明入正理论》、《因明正理门论》等著作。

玄奘的功绩:

(一)翻译佛经

玄奘从印度带回梵夹装佛经520夹,657部和佛舍利150粒。在之后的十九年中,玄奘专心翻译佛经,共翻译出佛经75部,合1335卷。每卷佛经万字有余,共计1335多万字。这样的翻译数量占据了唐代翻译佛经的一半以上。

且与前人不同,玄奘因赴印度求学游历,对于佛经的认识远超常人,他所翻译的佛经经义较前人更为精妙准确,为佛学弘扬,佛教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除此之外,玄奘还口述《大唐西域记》,经其弟子辩机笔录之后面世。此书记载了玄奘亲身经历及传闻得知的国家共138个,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风俗、当地自然风貌等方面的内容,是后世研究古代西域和印度地区的百科全书。

(二)促进交流

玄奘前去印度,不止进行了对佛学的学习,更在当地传扬了融合唐朝本土风格的佛教经义。

他一路西行,一路传教,沟通了沿途国家与唐朝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其往来印度更是促进了中印僧侣、商人、乃至使臣的往来,中印关系在当时得以进一步发展,两国文化交流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