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作家作品

 > 

初唐四杰之首是谁

初唐四杰之首是谁

2024-01-15 17:57:15 1513浏览

初唐四杰指的是初唐文坛四位著名的文人,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的代表作有很多,如《滕王阁序》、《从军行》、《元日述怀》与《咏鹅》。

初唐四杰之首是谁?

初唐四杰之首是王勃

初唐四杰之首简介:

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县(今山西省河津市)人,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也是王绩的侄孙。

自幼聪慧好学,“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旧唐书·王勃传),十岁饱览六经。

麟德元年秋(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自荐,深得刘祥道赞赏“此神童也!”。12岁至14岁,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

乾封元年(666年),时年14岁的王勃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制科(皇帝亲自主持的临时科举考试)及第,授朝散郎。666年—668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即写于此期,游历吴越亦在此期(乾封二年初王勃与杨炯在华阴游玩时所作《山亭兴序》曾有“乐天如命,一十九年,负岌从师,二千余里”,同年晚些时候《山亭思友人序》则云“独行万里,觉天地之崆峒”)。

总章元年三月(668年),因《檄英王鸡文》,触怒高宗,认为王勃“据此是交构之渐。”,将其赶出王府。总章二年五月,王勃离京赴蜀,开始了近3年的蜀中漫游,途中写了三十多首诗,皆已散逸,唯序留存,也就是《入蜀纪行诗序》。

咸亨二年(671)冬,王勃由蜀地回到长安参选,于咸亨三年在友人虢州(今河南灵宝市)司法凌季友的帮助下谋得虢州参军,任职期间,官奴曹达(曹元的远房亲戚)私逃,王勃碍于曹元的关系将其藏匿,后知晓了曹达因武侯外甥贺兰敏之事件被没入官奴,怕累及自身,就催促他赶快走,但曹达不为所动,王勃一气之下,就把曹达杀了(一说曹达事件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被判处死刑,遇赦乃免,其父王福峙亦受累从雍州司功参军贬为交趾令。

出狱后第二年也就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春天),王勃赴交趾省亲,由龙门老家南下时,途经桑泉(今山西临晋),有《春夜桑泉别王少府序》;由桑泉南下,东赴洛阳并在洛阳盘桓,然后乘船东下,于八月到达楚州(今江苏淮安,此路是当时漕运大道,凡是由长江、洛阳下江南者,一般都经此途),八月十六日写了《过淮阴渴汉祖庙祭文》,同时有《秋日楚州郝司户宅宴崔使君序》。接着经扬州入长江,于八月下旬到达江宁(今江苏南京),有《江宁吴少府宅饯宴序》;在九月份到达洪州(今江西南昌),正好赶上滕王阁维修竣工,于是就有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上元三年(676年)三月王勃见到其父,三个月后,王勃踏上归途,渡海溺水,惊悸而亡,年27岁。

初唐四杰之首的代表作有哪些?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传世的佳句,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2、《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首诗附在名篇《滕王阁序》后,概括了序的内容。

全诗在空间、时间双重维度展开对滕王阁的吟咏,笔意纵横,穷形尽象,语言凝练,感慨遥深。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真可谓双璧同辉,相得益彰。

3、《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这首诗通过送别朋友,抒写了诗人不满现实,感叹人生凄凉悲苦的情绪。不同于一般五言律诗多借助景物的描绘或烘托气氛,或抒发感情,而是以叙事直抒胸臆。

优美洗练的语言,创造出了生动的形象、鲜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思。“兴象婉然,气骨苍然”,是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4、《咏风》

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这不仅是王勃咏物诗的代表作,也是历代咏风诗中的佳作。此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以风喻人,借风咏怀,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抒写了诗人普济天下苍生的情怀。

全诗立意新颖,构思奇巧,抓住了秋风凉爽、令人愉悦、无所不在的特点,以拟人化的手法,把风写得慷慨无私,独具性灵。

5、《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此诗作于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抒发了作者久滞异地,渴望早日回乡的思想感情。

从通篇的艺术构思来看,诗人采用了“兴法起结”的艺术手法。一下笔便借景兴情,结尾处又以景结情,把所要抒写的思想感情融入一个生动、开阔的画面中,让读者从画中品味。

6、《蜀中九日》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咸亨元年(670年)重阳节,客居西蜀的王勃与友人一起登玄武山遥望故乡。时逢重阳佳节,又是客中送客,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于是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前二句以“望乡台”、“送客杯”作对仗,用他乡送客来衬托诗中人思乡的情怀;后二句用呼告语作咏叹,从北雁南飞着想,反衬北人久居南方思念故乡的苦闷。

这首诗仅以四句来写乡思,却将乡愁抒发得淋漓尽致,突破了唐初宫廷绝句多借咏物寓干进之意的小格局。

初唐四杰其他三人简介:

1、杨炯:

杨炯(约650—约693),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唐代文学家,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为人恃才倨傲,为政苛酷。其诗擅长五律,写边塞征战生活,寄寓功业抱负,气势昂扬,风格豪放。例如他的那首有名的写塞外征战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诗中描写了世人向往赴边立功的豪情。

2、卢照邻:

卢照邻(约636年-约695年),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中国唐代文学家、诗人。

卢照邻十余岁即博学善文,二十岁时为邓王府典签,总揽书记,颇受爱重。龙朔中期,调益州新都尉。秩满,留连蜀中,放旷诗酒,与王勃酬唱。后离蜀入洛阳,咸亨三年(672年),感染风疾。永隆二年(681年),转洛阳东龙门山学道服饵,与朝士名流书信往来,乞服用、药饵之资。垂拱元年(685年),移居阳翟具茨山下,预为墓。

卢照邻工诗歌、骈文,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海内,史称“初唐四杰”,在初唐诗歌革新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诗取材广泛,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和王、杨、骆一起把诗歌的反映面从宫廷扩展到市井和边塞,于当时可称一变。其所创作的《长安古意》,是描写都市生活的佳作,并揭露了统治集团的横暴奢靡,抒发了志士之不平,还着有《五悲文》《卢升之集》(一称《幽忧子集》)等。

3、骆宾王:

骆宾王(约619—684),字观光,汉族,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高宗永徽中,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因事下狱,次年遇赦。

调露二年,除临海丞,不得志,辞官。有集。骆宾王于武则天光宅元年,为起兵扬州反武则天的徐敬业作《代李敬业讨武曌檄》,敬业败,亡命不知所之,或云被杀,或云为僧。他是“初唐四杰”之一,辞采华胆,格律谨严。长篇如《帝京篇》,五七言参差转换,讽时与自伤兼而有之;小诗如《于易水送人》,二十字中,悲凉慷慨,余情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