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语法

 > 

画地为牢的主人公是谁

画地为牢的主人公是谁

2024-01-05 17:07:18 298浏览

画地为牢是一个成语,相传在上古时期,在地上画个圈,让犯罪之人立于圈中,借此以来惩罚罪犯。那么,这个成语的主人公是谁呢?为何会被流传下来呢?

画地为牢的主人公是谁

武吉。

画地为牢的典故出自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其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做武吉的打柴人,在去西岐卖柴的时候,由于路道太窄,将柴担换肩时扁担不小心打在了一个叫王相的把守门的军士耳门上。这个武吉点儿太背,没想到这么一下,王相居然就被打死了。文王知道了之后,说:“武吉既打死王相,理当抵命。”然后就叫人在地上画了一个圈当做牢房,又树了一个木头在旁边当做狱吏,就这样把武吉“关”了起来。从此以后,“画地为牢”就被比喻为只许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但由于后世没有了画在地上的牢房,这种限制便被用来形容自己对自己的限制。

尽管由武王姬发建立的周王朝是中国古代儒家最为推崇的时代,尽管孔子及其弟子在言论中对周代的典章制度、道德风尚、民俗风情赞扬备至,但除过明代许钟琳的作品《封神演义》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先于这部作品的资料有过周文王姬昌“画地为牢”的文字记载。

如果非要考究“画地为牢”出处,最早应该见于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其中有“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语句。但司马迁在这里说的画地为牢,似乎和周文王没有丝毫关系,否则司马迁决计不会将这个典故归功给一个形象模糊的“士”。要知道,司马迁也是周代的铁杆粉丝。

为什么可以“画地为牢”

“画地为牢”这个成语今天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意思等同于故步自封、作茧自缚,比喻把自己的行动限制在一定的小范围内。但是这个成语在古代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褒义词。

画地而为牢狱,节操之士绝不肯进去;刻木而为狱吏,节操之士绝不会受其审讯。意思是节操之士一定要在受刑前自杀,以免受辱。

为什么要画地为牢、削木为吏呢?这是因为在风俗淳朴的时代,法令宽松,只须画地为牢、削木为吏就可以治理好国家,而不需要建立真正的监狱,设置凶恶的狱吏。宋元话本小说《武王伐纣平话》中颂扬周文王“画地为牢,刻木为吏,治政恤民,囹圄皆空”,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

据《汉书·路温舒传》载,汉宣帝初即位,路温舒就上书引用当时流传的俗语“画地为狱,议不入;刻木为吏,期不对”,描述刑律严苛、狱吏凶恶的情形:即使画地而为牢狱,人们议论着也不敢踏入;即使是木头刻成的狱吏,人们也一定不敢面对。颜师古评价道:“画狱木吏,尚不入对,况真实乎!”画出来的监狱尚且不敢进入,木头刻成的狱吏尚且不敢面对,更何况真实的监狱和狱吏呢!路温舒以此请求汉宣帝“省法制,宽刑罚”。

“画地为牢”从形容刑律宽松,演变成今日形容故步自封,也就是从褒义词演变成了贬义词,令人浩叹!

画地为牢:人要有翻篇的能力

莫言曾经说过:“人要有翻篇的能力,不依不饶就是画地为牢。”这句话,让我想到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在世,要有翻篇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会遇到一些让我们感到失望的人。但是,如果我们一直纠结于过去的事情,一直念念不忘那些让我们感到痛苦的人和事,那么我们就会陷入一种无休止的痛苦之中,无法自拔。相反,如果我们有翻篇的能力,能够放下过去的包袱,重新开始,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翻篇的能力,不仅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智慧。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些人让我们感到开心,有些人让我们感到痛苦。但是,不管是开心还是痛苦,我们都要学会放下,学会翻篇。因为只有放下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如果我们一直纠结于过去的事情,一直念念不忘那些让我们感到痛苦的人和事,那么我们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无法迎接未来的挑战。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宽容和包容。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不能要求别人完美无缺。如果我们一直挑剔别人,一直批评别人,那么我们就会陷入一种无休止的争吵之中。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宽容和包容别人的缺点和错误,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与人相处,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人生就像一本书,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主角。这本书中,有欢笑、有泪水、有成功、有失败、有得、有失、有希望、有失望……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学会翻篇。因为只有翻篇,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只有翻篇,我们才能更好地成长;只有翻篇,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