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人文地理

 > 

儒林外史中王冕的故事情节

儒林外史中王冕的故事情节

2023-12-22 16:55:41 3086浏览

《儒林外史》第一回,讲的是一个把功名富贵看做身外之物,洁身自好、淡迫名利的世外高人,是全书的开篇人物,讲的就是王冕,虽然他的事迹仅出现在原着的第一回,但他却是作者吴敬梓竭力塑造推崇的封建文人的理想楷模。

儒林外史中王冕的故事情节

《儒林外史》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的是一个把功名富贵看做身外之物,洁身自好、淡迫名利的世外高人,是全书的开篇人物,作者通过对王冕人格品质的高度赞扬,来讽刺当时的社会风气,反映出当时的世态炎凉。

王冕的故事情节

元朝末年,也曾出过一个崎嵚磊落的人,这人姓王名冕。七岁上死了父亲,母亲靠做些针黹供给,送他到村里学堂去读书。十岁的时候,母亲叫他在隔壁秦老家去放牛,每月可以得几钱银子又有饭吃。

王冕自此在秦家放牛,有时遇到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便拿回家给母亲吃。每日的点心钱就拿来买几本旧书。

这样过了三四年,有一天大雨过后,王冕看到湖里荷花新鲜欲滴,心想我也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从此,他便学画荷花。几个月后,那荷花画得栩栩如生,乡间人就拿钱来买。到了十七八岁就不在秦家放牛,每日画几笔,读古人的诗文,母子不愁衣食。

王冕天性聪明,不到20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但是他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朋友,终日闭门读书。

有一天,有一个县里的买办来替县老爷求取24幅花卉册图送上司。王冕本不愿意,因屈不过秦老的情,只得应诺。

知县把它送给了自己的上司,上司爱不释手,要求见王冕。知县让买办去请,王冕自然不愿。知县便自己下乡去拜,王冕便躲开了。知县十分恼怒。

王冕知道知县酷虐小民,无所不为,便辞别母亲,跑到山东济南府地方,每日问卜卖画。直到后来知县和他的上司离开了才回家,依旧吟诗作画,奉养母亲。

又过了六年,母亲卧病在床,最终撒手人寰。后来天下大乱,有一天遇到一位自称姓朱,称为吴王的前来拜访,两人促膝谈到日暮。

朱元璋做了皇帝,天下统一,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自此以后,时常有人传说朝廷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王冕连夜逃亡会稽山中隐居起来,直到病逝。山民敛些钱财,把王冕葬于会稽山下。

为什么吴敬梓要将其放在第一章?

那第一章的开头60个字的词,足以说明一切: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

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倒前朝树。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榭知何处。

吴敬梓说:这不过是个老生常谈的事,功名利禄乃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又舍着性命地去求,到手以后又味同嚼蜡,从古至今,又有哪一个看得破呢!

吴敬梓在首篇便讲了王冕弃功名,看透了这身外物欲之事,不愿搅进这繁杂尔虞我诈朝堂之上,宁愿清贫一身,逍遥自在地随心隐居,写文作画,倒也雅趣。

人拥有的越多,就越被所拥有的东西所牵绊,得失之心遂起,贪念尤生,人就变得患得患失,一旦拥有,又有几人愿意失去呢。

所以,吴敬梓将王冕的“看破”放在《儒林外史》之首,以此提醒世人,这功名利禄,总是会让人痴迷,继而变得疯狂,丧失心智,倒不如以平常心做人,用豁达的心态去看待所拥有的一切,或许退一步,拥有的便是这广阔的天上人间!

王冕介绍:

1.外貌描写

“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的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选自第一回)

2.性格特点

(1)懂事孝顺、勤奋好学:①体谅母亲的苦衷,顺从母亲的决定,辍学给人放牛;②把好吃的拿荷叶句了带给母亲吃;③把每日的点心钱攒下来买书看,买颜料画荷花;④用卖画得来的钱买好东西孝敬母亲;⑤不满二十岁,就通晓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⑥靠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

(2)性情孤傲、蔑视权贵:①既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朋友,终日闭户读书;②模仿屈原衣冠,带着母亲到处玩耍,对别人的取笑不以为意;③京官危素想约会王冕,翟买办请不动,时知县亲自来拜,王冕离乡躲避;④朱元璋慕名拜访,王冕讲以仁义服人的道理,后来朝廷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早早地逃到会稽山,隐居终老;⑤指出八股取士之法会让读书人看轻文行出处,预言一代文人有厄。

《儒林外史》全书内容梗概

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可以看做是总纲,点明主题和创作意图;第五十六回则借“幽榜”回应“楔子”,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第一部分——第二回至第三十回。主要描写科举制度“贯索”下的文人图谱,以二进(周进、范进)、二王(王德、王仁)、二严(严贡生、严监生)、二娄以及蘧公孙、鲁编修、马二先生、匡超人、牛浦郎等人为代表,暴露了科举制度下文士对于“功名富贵”的痴迷和无聊名士攀附权贵、附庸风雅的无耻行径。

第二部分——第三十一回至第四十六回。主要写作者设想的理想人物。作者着重写了三个中心:修祭泰伯祠、奏凯青枫城、送别三山门。围绕这三个中心,塑造了杜少卿、迟衡山、庄绍光、虞育德、萧云仙等真儒名贤的形象。

第三部分——第四十七回至第五十五回。描写那帮维持文运的“星君”消散之后,剩下的只是一派荒凉和寂寥,社会风气更加恶劣,一代不如一代。唯有几个市井奇人,勉力维持,也只能算是前贤余音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