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词汇

 > 

魏征是哪个朝代的人

魏征是哪个朝代的人

2023-12-18 17:15:20 618浏览

魏征(580年-643年2月),字玄成。汉族,隋唐时期巨鹿人,唐朝政治家。他的一生留下了不朽的政治和文化成就,是唐朝开国功臣李世民时期的重要辅佐者,对唐朝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魏征是哪个朝代的人

唐朝。

魏征,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敢于犯颜直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成为“一代名相”,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

魏征少不得志,连投数主,不得其人。他先事元宝藏,后事李密,再降李渊,又没入窦建德军中,继而被皇太子李建成招为洗马,并多次怂恿先下手杀掉李世民。唐太宗登基之后,却不计魏征前嫌,一再提拨并重用,使其成为大唐名臣,为贞观之治立下了不朽功勋。

魏征人物经历

一、早年经历

魏征早年好读书,多所通涉。隋末投奔瓦岗军,起义失败后与首领李密一起降唐。太子李建成欣赏魏征的文才,把他安排在身边工作。

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被杀,李世民不计前嫌,任用魏征招抚李建成旧部,并任用他为詹事主簿,负责太子詹事府的审计和监察工作 。

詹事主簿的任命让魏征对太子李世民感激涕零,此后忠心耿耿地辅佐唐太宗,开创了名垂青史的“贞观之治”。

二、直言进谏

贞观元年,李世民登上帝位,任命魏征为尚书左丞。李世民有志建立盛世,多次召见魏征询问得失,魏征直言不讳,前后上谏两百多事,李世民都欣然接纳,魏征也庆幸逢知己之主,所以思竭其用,知无不言。

贞观十三年(639年),魏征上奏《十渐不克终疏》,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此时政事不如贞观之初的事实。疏中列举了李世民搜求珍玩、纵欲以劳役百姓、昵小人、疏君子、崇尚奢靡、频事游猎、无事兴兵、使百姓疲于徭役等事项,批评了李世民的骄满情绪,告诫他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再次提醒他慎终如始。

李世民对侍臣说:“贞观之后,尽心对我,进献忠直的劝告,安国利民,敢于冒犯国君尊严直言规劝,纠正朕的过失的,只有魏征一人而已。”

三、死后哀荣

贞观十七年(643年),六十三岁的魏征病逝,唐太宗非常悲伤,罢朝五日,将小女儿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长子魏叔玉,命百官送灵柩出长安郊外,允许他陪葬昭陵,并亲自为其书写墓碑:“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

四、事有反复

魏征去世同年,魏征曾保举过的两个人因参与太子李承乾谋反被杀、被贬,李世民怀疑魏征是同党,又听说魏征将劝谏奏疏整理成册交给史官褚遂良,而褚遂良也是魏征推荐的,由此李世民心生不悦,遂派人推倒了魏征的墓碑,磨平了上面的字迹,原订的衡山公主和魏征的长子魏叔玉的婚事也被取消。

两年后唐太宗征高句丽,无功而返,又想起了魏征,叹息道:“如果有魏征的劝谏,可能就不会发生这次战争了”。

于是重新赏赐了魏征家人,派人去墓地祭祀,重立了魏征的墓碑。

五、文史贡献

魏征出任秘书监之职时,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

在政治上,魏征对唐太宗的统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的“以德治国”理念为唐太宗所接受,成为唐朝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此外,魏征还推动了唐朝的改革和进步。他主张加强财政管理、提高国家财政效率、节约开支等措施,为唐朝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魏征还积极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执行,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文学方面,魏征的文学作品和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他的文词风格质朴自然、文笔流畅,深入人心。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和人生百态的思考和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同时,魏征的文学作品也反映了唐朝初年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唐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除了政治和文学方面的贡献外,魏征还对中国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影响。他主张“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强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做出明智的决策。这种思想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魏征还提倡“节制欲望、追求清静”,主张在物质和精神上都要追求简朴和自然。这种思想对后世的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产生了影响,也对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魏征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在唐朝初年的政治、文学和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才华、智慧和胆略为唐朝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唐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魏征谏言二事:

一、提醒太宗长幼有序

太宗偏爱长乐公主,欲给她准备更多的嫁妆,询问群臣意见,群臣皆进言请求加倍于永嘉公主,而魏征却不同意。因为永嘉公主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此举不合礼制。

李世民回宫将此事告诉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对魏征大加赞赏,派人告诉魏征:“听闻公正直,今天得以真正看到。希望公常常能坚守此志向,不要减少变更。”

二、针砭时弊,劝谏太宗

贞观六年,国家安定昌盛,太宗心里膨胀,想去泰山封禅。群臣纷纷表示祝贺,有几个人反对,但是又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便转向魏征。

魏征果然反对,对太宗道:“现在没有到封禅的时候。”太宗料到他会反对,早已有了说辞:“你觉得还没到封禅的时候,是认为我功劳不够高、德行不够格、大唐不安定、四夷没有归服、年岁收成不好、祥瑞还没到吗?”这就是所谓的六德。

这时,魏徵不慌不忙地说:“陛下有这‘六德’是天下共知的,去封禅完全没问题。不过,去泰山的路上,因为隋朝大乱,连年战火不断,民生没有恢复,千里无人烟。虽然这几年陛下治国有方,民生逐渐恢复,但仍然很萧条。陛下如果去封禅,周围国家也会派使者跟随,要是让他们看到这沿路的萧条景象,这等于是向人家示弱,我大唐的形象又如何得以维持?”

这一番话下来,李世民没有言语。本来想借封禅来扬国威,却没想到起了反作用,于是取消了行程。

魏征的轶事

1.棋盘智慧

据传说,在一次朝会上,李世民问一道难题:「如何用最少的步数走完一个棋盘的所有格子?」众人都沉默不语,唯独魏征说出了正确答案。

他的答案是:「把马放在棋盘上的任意一个点上,让它按照马走日的方式走遍所有格子,就可以用最少的步数完成任务。」李世民听到这个答案,非常惊喜,当即宣布魏征为官方考试的第一名,并任命他为自己的幕僚。

2.神话故事

相传,有一次唐朝皇帝派遣魏征去征讨西南边境的叛乱,途中经过一片茂密的山林。当魏征与手下走到一个小溪旁时,突然看到一只巨大的蛟龙从水中跃出,扑向他们。魏征不慌不忙,拔出长剑与龙交手,但发现自己的剑无法切开龙鳞。于是,魏征运用自己的智慧,放言欺骗龙王,说自己手上的剑是神剑,只要穿上神甲,就可以砍掉龙头。龙王听了这话,妄想夺取神甲神剑,便主动将自己的头伸向魏征,魏征瞄准机会一刀将龙王斩首,结束了这场激烈的战斗。

3.不畏雄辩

据传说,唐太宗曾经亲自主持了一场关于政治哲学的辩论会,会上的议题是“性善还是性恶”。唐太宗主张“性恶”,认为人类天生就是邪恶的,必须通过法律和秩序的约束来控制人性的恶,以维护社会的和谐。而魏征则主张“性善”,认为人类天生具有善良的品性,只是在生活中受到环境和条件的影响而偏离了善良的本性。

在辩论中,魏征通过理性的阐述和精辟的观点,一次次打破唐太宗的谬论,而唐太宗则以皇帝的身份对魏征进行压制,试图让魏征认输。然而,魏征始终保持着冷静、明智的态度,最终成功地驳斥了唐太宗的错误观点,赢得了辩论的胜利。

以上故事真假已无古籍考证,但故事的背后反映了唐代政治和文化的一些特点。首先,唐太宗重视哲学思想,注重与学者辩论,以求得更好的治国策略。其次,这个故事表明了魏征在唐朝的崇高地位,他敢于挑战皇帝的权威,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最终获得了胜利。最后,这个故事也揭示了唐代文化的开明和宽容,政治领袖和学者之间可以在公开的辩论中交流观点,而不必担心被处罚或迫害。

魏征存在的历史意义:

(1)忠诚正直,敢于直言,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忠臣义士典型。他的为人正直,忠诚于国家,为民请命的精神,成为后世官员学习的榜样。

(2)对唐朝政治、军事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积极参与和推动唐朝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于唐朝的繁荣和稳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魏征的人生经历和事迹,成为唐代文学作品的重要题材。许多唐代文人如杜甫、白居易等都以魏征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总结,魏征是唐朝初年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以忠诚、正直、敢于直言的品质着称于世,为唐朝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事迹和精神品质一直被后世传颂和学习,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