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谁
围魏救赵是一个成语,我们经常被要求学习三十六计,用以提高聪明才智,而这个成语就是三十六计之一,意思是指通过包围魏国的都城,迫使魏国撤回围攻赵国的军队,从而达到解救赵国的目的。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谁
围魏救赵的主人公是孙膑。
故事简介
围魏救赵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策略之一,源自战国时期的一次重大战役。
公元前353年,魏国大将庞涓率领魏国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首都邯郸,意图消灭赵国。赵国紧急向齐国求援,齐国派遣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领军队前往救援。孙膑提出了围魏救赵的策略,主张放弃邯郸,转而进攻魏国的首都大梁。
孙膑认为魏国是赵国的强大敌人,而魏国的首都大梁是魏国的核心地带,通过进攻大梁可以分散魏国的兵力减轻邯郸的压力,同时迫使魏国撤回包围邯郸的军队来守卫大梁,从而达到救援赵国的目的。齐国军队按照孙膑的策略行动进攻大梁。庞涓为了保卫卫国首都不得不撤离邯郸回援大梁。齐国军队在桂林山射伏打败魏军,成功解救了邯郸之危。
作品出处
《围魏救赵》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围魏救赵的寓意和启示
1、首先,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问题时要善于寻找问题的关键所在,避其锋芒,攻其软肋,在解决问题时不能只看到表面现象,而要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
2、其次,这个计策也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不能只看到眼前的问题,而要关注长远的发展。
3、在日常生活中围魏救赵的策略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商业竞争中如果直接与强大的竞争对手正面交锋很可能会损失惨重。这时可以采用避实击虚的策略寻找对手的弱点,比如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存在的问题进行攻击。这样不仅能够减少竞争压力还能够在市场上占据主动。
4、在学习中围魏救赵的策略也能够得到应用。例如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如果发现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弱,就可以通过加强听力训练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这样不仅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能够全面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