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公式考点

 > 

不求甚解的主人公是谁

不求甚解的主人公是谁

2023-12-13 14:44:30 609浏览

虽然很多时候对于一件事情要寻根究底,但有时候不求甚解也有另一番阔达。比如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陶渊明,隐居山林的故事,被广为传颂。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与其有关的一个成语。

不求甚解的主人公是谁

不求甚解出自《五柳先生传》,主人公是陶渊明

原句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意思是喜欢读书但并不追求对文章的深入了解,每当有所感悟,就会高兴地忘记吃饭。不求甚解的意思就是只知道一个大概,但不求彻底了解,常用来指学习或者研究不深入。

陶渊明人物简介及作品介绍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名潜,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

在唐代文献中,因避唐高祖李渊的讳,被称作陶泉明或陶深明。浔阳郡柴桑县(今江西省庐山市)人。

东晋、刘宋的文学家,东晋大司马陶侃曾孙,父、祖皆为郡守,自曾祖、祖、及父,都在东晋为臣,但自己一生未曾担任高官,受王羲之和儿子王凝之提拔而短暂地当过江州祭酒,

后担任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在叔叔晋安郡太守 ( 治所在今福州 ) 陶夔协助下当上彭泽县令,因厌恶当时的政治,做了大约八十天就辞职归故里,终生不再出仕。

陶渊明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赋等,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为《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和谐美好且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使得桃花源与乌托邦齐名,都代表了一个美好的幻想。

陶渊明诗歌表现出蔑视权贵、遗世独立的气节,朴实自然的诗风,对后世诗歌的创作影响大而深远。

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

东晋著名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是一个隐者,是一个田园诗人,陶渊明是一个想象力丰富,十分幽默的人。他从小饱读诗书,他才华横缢,受人敬仰。他会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用最幽默的方式表达,却让读诗的人理解见仁见智。他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的仕宦家庭。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他的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曾做过太守。 

陶渊明年幼时,家道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丧母,寄居在外祖父孟嘉家中。

陶渊明胸怀大志,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由于门阀制度森严,而陶渊明出身庶族,受人轻视,于是辞官不仕。东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陶渊明投入桓玄门下做属吏。后因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一年后又辞官回家。

安帝元兴三年(404年),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人,自京口 (今江苏镇江)起兵讨伐桓玄。陶渊明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

人幕不久,陶渊明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桓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这使他十分失望,第三次辞职隐居。 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转人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下任建威参军。

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但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第五次辞官。陶渊明的仕宦生活自此画上句号,回家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八百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渊明的诗今存一百二十五首,多是五言诗^内容上可分为咏怀诗、饮酒诗和田园诗三大类。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兴起者与谢跳、谢灵运等诗人形成的我国南朝山水诗派,对后来由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的山水田园诗派有巨大的影响。

陶渊明作为田园派开宗立派的诗人,明显地受到了玄学思潮的影响,诗中的理趣和玄旨,不仅只是表现在诗中多有饱含人生经验的感悟,更重要的是那种玄旨就渗透在诗中“此中有意”的田园画面上。 他的诗是以自然为审美对象,并极力崇尚自然,但追求的并不是外物本身,而是心灵之趣。

他的诗,是写意,而不是摹象。

唐诗中常用“陶公”、“陶潜”、“陶令”、“陶靖节”等来代指陶渊明,并也常用来借喻县令、髙士和嗜酒的人。

如孟郊《隐士》: “陶公自放归,尚平去有依。”

李商隐《菊》: “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 ”

李白《赠闾丘宿松》:“何惭宓子贱,不减陶渊明。”

杜甫《遣兴五首》:“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

白居易《访陶公旧宅》:“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