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读书笔记

 > 

道德经是谁写的

道德经是谁写的

2023-12-11 17:02:56 390浏览

道德经对于现在的小孩子来说应该比较陌生,所以为了促进大家的理解,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本名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他的作者。

道德经是谁写的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所留下的一本哲学著作,又称《五千言》,因为全书共5162个字。《道德经》博大精深,包涵广博,常被古代帝王视作是“内圣外王”之学,因此还被人誉为万经之王。而老子也因此被人尊为道教的始祖、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

1、弘扬其自然无为守阴微明之道。

《道德经》一书是否托名老子不重要,正如《管子》非管仲所写,《吕氏春秋》作者非吕不韦一样,重要是写这书是内容目的价值影响,历史已经证明达到了老子写作的意图——“弘道”。老子的道乃古始第一因,即太极/寂寥/惚恍/微明/大象/母/天地根。“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归根复命于道……这些前人所论甚详,不赘述了,愚见以为老子创发的道继承《易》而完成全新思想体系,唯一获国际哲学界认受,海德格重视其存在主义内涵,黑格尔称道其唯心辩证论。

老子的太极阴阳互为消长,“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此圆形逻辑变化莫测,如天门开合,莫知其极,而圣人以静、以雌、以弱、以朴、以一,守阴待时而动,比《易》双卦对立互补更臻圆融,后世双鱼图,韩国国旗都受其启迪,殊为老子独得之秘,太上立德,其次立言,宣德传道,这是精神的因。在春秋末年到战国政教混乱时期,诸子九流十家都在寻道,各自著书立说演绎其道。老子的道因这部《道德经》开宗成家,影响了庄子、韩非、孙子、鬼谷子……汉代葛洪、张道陵更进一步发展成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化及二千五百多年,并流播海外。

2、反儒家仁孝忠信礼义之道。

老子大概在春秋末战国初创作《道德经》,当其时孔子与三千弟子周游列国传扬仁义礼乐之说,儒家已超过墨家成为显学,老子虽以智慧学识名满天下,但在衰弱的周室当藏书史,无权无势,其学说不为世所用。《道德经》的创作,正是“苦闷的象征”、哲人的千古孤寂:“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食母即固执于道,书中坦言“天下皆谓我道大而不肖。”、“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所以老子为了弘我之道,写下《道德经》,且为了流传广远,大都押了韵,所谓“言之不文,行之不远”,足见其用心。

《道德经》主无为,反对自周、春秋以来积习已久的所谓仁义礼智,为政者上有所好,则民众为仁孝忠信礼义的名誉而争表现,斗智而虚伪,反而造成乱世。“大道废,有仁义。”、“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乱之首。”老子提倡回归道始,见素抱朴,始为上德。

3、向为政者劝以治国取天下之道。

老子供职的周王朝业已没落,京畿版图不如宋卫诸小国,实在无力统治天下了。“藏书史”这官位多是世袭的,由古代天官相传下来,通晓天文地理礼制学术历史。孔子远赴雒京向老子问礼,可见其学识地位之高,相信他不止掌管图书文物,更可作天子的资政。在《道德经》里,老子就多维度提出其“无为之治”,而王者最高的理想是“圣人”,是道的化身,“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当时只有楚和吴越称王,皆非中原正统姬姓,周天子才是,但显然周天子于政已无心无力,不问老子之道,老子只好在著作里建言,期望王侯接纳其政治理想,爱民治国,以百姓心为心。“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圣人之治,空其心、实其腹。”“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天下将自定。”老子说的绝不是已经过时的“尊王攘夷”霸政,直接就将王推为圣人,大有杜甫“致君尧舜上”之意。“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

老子人物介绍

关于老子其人,历史上有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了三个老子:老聃、老莱子、太史儋。前两位是春秋末期人,约与孔子同时。后一位是战国时人。学术界一般认为老子是老聃(大约生于前581年,或前571年,卒年不详)。他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老聃的家,世代为周史官。他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后因避内乱,他隐归故里。一说老子离开王畿时,守关长官、也是他的好友尹喜,请他写下了后世称为《老子》的书。《史记》本传是这样记载的:“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老子学问渊博,相传孔子非常敬重老子,曾经向他请教过周礼。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20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被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老子被誉为东方三大圣人之首,被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因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称为“太上老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