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公式考点

 > 

郭沫若对蒲松龄的评价

郭沫若对蒲松龄的评价

2023-12-07 17:41:25 467浏览

提起蒲松龄,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那本《聊斋志异》,我国文学大家郭沫若也曾对此有过评价。你知道郭沫若是如何评价蒲松龄的吗?

郭沫若对蒲松龄的评价

郭沫若评价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这副对联是郭沫若1962年为蒲松龄在山东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蒲松龄故居题写的。既指蒲松龄在小说中塑造的鬼狐形象比“人”更生动,又指蒲松龄的写作才能不同常人。刺贪刺虐:贪虐:指贪官污吏。联语指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的主题思想是讽刺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和暴虐。入骨三分:化用成语“入木三分”,比喻见解、议论的深刻,指《聊斋志异》对罪恶社会的揭露深入骨髓。

郭沫若介绍:

郭沫若(1892-1978年),四川省乐山人,先后出任政务院(国务院)副总理、中国文联主席、中科院院长、社会活动家、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作为文学家,郭沫若主编了《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并于1958年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1978年,86岁的郭沫若在病床上对着妻子于立群和几个女子,慎重地交代了自己对后世的安排,尤其是对死后墓地的选择,郭沫若提出这样的要求,“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去世。规格很高的追悼会结束后,郭沫若的骨灰在家人的护送下,最终撒在了昔阳县的大寨村旁的虎头山上。这座山正应了那句话,“山不在高,却很有名。”

蒲松龄的介绍:

蒲松龄,字东原,号夷门老人,江苏高邮人,是清朝著名文学家、古籍研究家和百科全书编纂者。他于1640年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自幼聪颖好学,通晓历史、地理、诗词、书法、音乐、绘画、文史等多种学问。

蒲松龄年轻时曾经参加过科举考试,但都未能成功。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他一直致力于文学创作和古籍研究,并编纂了许多文化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聊斋志异》。这部作品于1766年出版,并在当时广受欢迎,被誉为中国奇幻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另外,他还编写了《通志·艺文略》、《珠英丛稿》等多部书。

蒲松龄在创作上注重形式表现及情感描写,常常运用幽默、夸张、讽刺等手法。他的作品通俗易懂,语言朴实生动,而且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备一定的史论价值。他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当时文坛的广泛认可,被誉为“小说大师”。

蒲松龄晚年时选择隐居锺山,著作等身之余,还勤于行善,帮助穷苦百姓。他于1715年去世,享年76岁。五十余年的文学生涯,他敬业乐道,留下了许多著作,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一笔。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拥有怎样的地位?

聊斋志异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聊斋志异是清代作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以神怪异事为题材,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它不仅在文学形式上具有创新,采用了对话、叙事、描写等多种手法,还在思想内容上探讨了人与鬼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聊斋志异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学领域,还对社会、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开创了神怪小说的先河,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聊斋志异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复杂,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揭示和批判,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此外,聊斋志异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深受读者喜爱,至今仍有广泛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