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字词赏析

 > 

作家余华的作品及简介

作家余华的作品及简介

2023-12-07 14:28:57 347浏览

“活着”本身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呢!这是从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中得到的一种感慨。对于余华这个人,也许很多人都停留在活着这一本小说中,其实他还有着很多优秀的作品,快来看看吧。

作家余华的作品及简介

作家余华的作品:

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第七天》。

中篇小说集:《鲜血梅花》、《现实一种》、《我胆小如鼠》、《战栗》、《世事如烟》、《黄昏里的男孩》。

随笔集:《温暖和百感交集的旅程》、《音乐影响了我的写作》、《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杂文集:《十个词汇里的中国》、《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作家余华的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7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深造。1983年开始创作,同年进入浙江省海盐县文化馆。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1998年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2005年获得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现就职于杭州文联。

作家余华主要写作特点

余华小说所刻画的苦难世界中,人们在生存困境和精神异化的双重压迫下,呈现出贫困与饥饿、暴力与死亡交织的生存状态。余华一方面通过对贫困与饥饿生存图景的描摹,展现出底层老百姓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也无法得到保障的状态,深化对苦难的表达,另一方面,通过直面暴力、血腥、死亡的场景,无情地揭露现实的虚伪面具和丑陋伤疤,将苦难渲染到极致。

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犯罪等人为祸乱的描写经常出现在余华的作品中,比如《许三观卖血记》中水灾带来了饥荒之年、《活着》中福贵身边的亲人接连去世、《兄弟》(上)更是写出了文革时期人的精神异化,以及普通老百姓所遭受到的迫害。余华把天灾当作故事的叙述背景或者一种意象来表现,这些自然灾害虽然都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但并不是表达的重点,而是意在凸显人性的流露与荒诞的现实。余华小说中塑造的人物除了受到外界天灾人祸带来的摧残外,还要饱尝“精神苦难”的折磨,比如《现实一种》中的两兄弟被复仇的欲望所驱使等,他通过描摹人性的罪恶和人对欲望无止境的追求,呈现出“精神苦难”对人的腐蚀和由此带来的无边的苦难,体现出对人生存境遇一以贯之的关注,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类灵魂丑恶角落的反思和批判意识。

作家余华作品推荐

1、《活着》

一个微小的个人,在大时代中载浮载沉、漂泊无向,却依旧闪耀着小人物坚韧与顽强。

《活着》的主角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可他嗜赌如命赌光了家业。

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在穷困中患病去世,福贵也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

几经波折回到家中,还没过几天安稳日子,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但是,福贵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

2、《许三观卖血记》

《许三观卖血记》才是更具现实意义的“活着”。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但凡有一点活路,都不会去冒着生命危险去卖血。

卖血,几乎是一个穷途末路的人最后的生存方式。

但是,在许三观的故事里,他却先后卖血12次。

每次卖血,许三观都有必须卖的理由。

是在一次次的卖血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人活在世上的卑微与温情。

3、《兄弟》

如果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透露着生存的些许希望的话,那《兄弟》可是彻彻底底的绝望。

余华在故事里,用一对兄弟的无常人生,掀开了人性之中令人胆寒的恶。

曾经相依为命的兄弟,因为女人,变得势同水火、形同陌路。

在充满绝望的故事里,时刻提醒我们道德的力量。

4、《文城》

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

但却不是通常的世人,而是违反那么一点人之常情的世人。

在《文城》中,继承父业的林祥福,本来家底殷实,日子有滋有味,却因一个文城来的女子小美而着迷。

面对小美一而再、再而三的抛弃,林祥福在军阀混战、匪祸不断、民不聊生的清末乱世,毅然选择了带着孩子背井离乡去文城寻找小美。

余华擅长书写苦难,讲述个体与残酷命运对峙的悲剧,偏偏又赋予这种苦难与悲剧一种温情和暖意。

5、《第七天》

第七天,在世俗社会也叫“头七”,是一种中国丧殡习俗,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

书如起名,《第七天》描写就是主角杨飞去世的头七期间的阴间遭遇。

在这七天内,杨飞遇到现实社会中因为形形色色原因死去的人。

有的被强制拆迁逼死,有的卖肾感染病故,有的因为感情原因负气自杀,甚至还有冤屈被判死刑的人。

小说的阴间,也是现实的翻版。

处处交织着温暖与冷漠、良善与邪恶、真实与荒诞、实有与虚无,写尽了中国人的善良与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