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历史典故

 > 

老舍的简介及个人资料

老舍的简介及个人资料

2023-12-06 16:04:28 363浏览

老舍相信没有人不认识,从小大家都多多少少读过他的创作,但是对于他的事情也是很少有人非常了解的。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认真的了解一下这位著名的作家。

老舍的简介及个人资料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笔名,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满族正红旗舒穆禄氏,祖籍辽宁辽阳。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1899年2月3日,老舍出生于北京西城的一个贫民家庭。父亲舒永寿是一名满族护军,母亲马氏靠缝洗贴补家用。1912年,老舍考入北京市第三中学,因经济困难退学。在1913年夏,考入免费的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毕业后,被分派到北京市方家胡同小学任校长。之后开始用白话写文章。1921年,在《海外新声》上发表《她的失败》的白话小小说,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老舍作品。1922年,老舍受洗礼加入基督教,跟教堂的满族牧师学习英语。1924年,经人引荐到英国担任汉语讲师。期间,他写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1930年,他回国,在山东济南齐鲁大学文学院任教。期间写有长篇小说《离婚》《牛天赐传》,短篇小说《王九》《微神》等。1936年,老舍辞去山东大学教授的职务,专心从事文学创作。1938年,他前往重庆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并组织出版《抗战文艺》。在抗战八年中,老舍始终坚持创作,积极宣传抗日,先后出版多部作品。1949年,他受到邀约回国,先后担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务。1951年,老舍获得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称号。1955年开始,老师创作了多部作品,先后汇集成《过新年》《福星集》《小花朵集》出版。由于创作上的勤奋,他被誉为文艺界的“劳动模范”。1966年8月24日,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1978年,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老舍一生共创作了一千多部(篇)作品,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国文字,在国外广泛流传。代表作有《我这一辈子》《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文学概论讲义》和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老舍作品整体上是现实主义风格的,他的小说全景式地描写了北京的市民生活和风俗,又被看作现代”京味小说“的源头,是北京文化的一个象征。他的戏剧作品能够反映时代与个人命运的纠葛,体现不同时代中国人民的顽强斗争。他的散文和杂文多反映个人的哲理思考,语言朴实、幽默,俗而能雅,清浅中有韵味,从而表现出作家独具的个性色彩。

老舍笔名由来

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絜青、絜予、口青等笔名。因为老舍生于阴历年底,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含有庆贺新春、前景美好之意。舒庆春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有“忘我”的意思。“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后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现今人们熟知的“老舍”。这个“老”并不表示年龄大,而是含有一贯、永远的意思老舍,合起来就是一贯、永远“忘我”。他用“老舍”这一笔名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以致不少人只知道他的笔名。

老舍的代表作

老舍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赵子日》、《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小坡的生日》、《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龙须沟》、《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

老舍的写作风格

老舍的写作风格是朴实、幽默,俗而能雅,清浅中有韵味,从而表现出作家独具的个性色彩。

1、语言风格,老舍的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老舍说:“没有一位语言艺术大师是脱离群众的,也没有一位这样的大师是记录人民语言,而不给它加工的。”因此,作品中人物语言是加提炼过的北京白话。其作品语言的“俗”是建立在精细的思考与研究的基础上。

2、创作题材,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他善于描绘城市贫民的生活和命运,尤其擅长刻画浸透了封建宗法观念的保守落后的中下层市民,在民族矛盾和阶级搏斗中,在新的历史潮流冲击下。惶惑、犹豫、寂寞的矛盾心理,和进退维谷、不知所措的可笑行径。

3、文学思想,老舍没有坚定单纯的文学立场,他的文艺思想是摇摆不定的,但是他倾向于从感情角度看文学,认为“使人欣喜是艺术的目的”,“文学是认识生命的,解释生命的”。同时老舍认为“文以气为主”强调表达自我为主,不使文学变成传道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