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诗词大全

 > 

闻一多七子之歌是哪七子

闻一多七子之歌是哪七子

2023-12-01 18:29:18 440浏览

伴随着悠扬轻缓的旋律,爱国人士闻一多写下的这首《七子之歌》,一时之间成为了大街小巷传唱的歌谣。同时七子之歌也被选入初中的教材中供学生们学习,证明着他真的值得大众普及。

闻一多七子之歌是哪七子

1925年夏天,当闻一多从美国学成回国时,所见之处,满目疮痍,怀着悲愤的心情,挥笔写下《七子之歌》组诗,纪念被西方列强强行割占的七块地方。它们分别是:香港、澳门、台湾、九龙、威海卫、广州湾和旅大。

闻一多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原名亦多,字友三,号友山,笔名有夕夕、屠龙居士、T·L、H·C、风叶等,出生于湖北浠水县巴河镇望天湖畔闻家铺。闻一多是中国现代爱国主义者、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著有《七子之歌》等多篇爱国作品。

1912年闻一多入读北京清华学校,次年春进入中等科学习。1915年至1919年,他以学生身份,数次积极参与爱国运动。1922年春,闻一多赴美留学,三年后归国。留美期间,闻一多也经常关注时事,1925年,他创作了《七子之歌》,表达了自己对西方列强的愤恨。1927年到1937年间,闻一多先后在上海政治大学、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后改名中央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校抵达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并投身到抗日救亡和争民主、反独裁的斗争中。1944年西南联大举办纪念“五四”的活动,使闻一多由一个诗人、学者变为了民主斗士。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在李公仆追悼大会结束后返家途中,被特务暗杀。

闻一多作为中国现代诗人、学者,其作品主要是为了抒发个人情感或是反映当时社会情况,主张诗“最好是用血肉来写,用整个生命来写”。其作品中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此外,他还对中国新诗提出创作要注重“三美”,为中国新诗理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学术方面,闻一多主张使用“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进行研究,其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进行报国的教育理念也为中国现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闻一多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七子之歌》简介

《七子之歌》是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留学期间所创作的组诗作品,是闻一多爱国主义诗作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于1925年7月4日第一次在报刊《现代评论》第2卷第30期发表。此后,《七子之歌》被收录于多部闻一多诗歌集和作品集中,书籍版本众多。

《七子之歌》写于闻一多赴美留学期间。自1840年开始,近代中国主权沦丧,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这七个地方相继被列强侵占。闻一多在留学期间,亲身经历了作为中国人因国家贫弱所受到的歧视与偏见,激发了他思念祖国的感情和渴望民族复兴的斗志,于是提笔写下《七子之歌》,在回国后有感于五四运动而将其发表。闻一多在《七子之歌》中使用拟人化的手法,将七个被割让殖民的地方比作与祖国母亲骨肉分离的七个孩子,让他们倾诉流落在外的孤苦和所受的痛苦及欺辱,表达了流落在外的七子对于祖国母亲的深刻依恋,同时体现了闻一多的拳拳爱国之心。全诗结构整齐,音节调和,极具诗歌的韵律美和音乐美,同时将夸张的想象与多种修辞手法相结合,使用第一人称直抒胸臆,使得诗歌兼具抒情性与文学性。

《七子之歌》是一首将多舛国运与诗人个人羁旅感慨结合的代表性诗歌,发表伊始就起到唤醒民众、解放思想的重要作用;同时作为闻一多的代表之作,体现了闻一多诗歌的特点,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其中的《七子之歌·澳门》篇和《七子之歌·台湾》篇被谱曲改编,分别成为纪录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曲、迎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和电视连续剧《郑成功》的剧集片尾曲,被广泛传唱,深受人民群众喜爱。

《七子之歌》赏析

《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于1925年夏天创作的一首组诗,共七首。那时闻一多看到祖国被列强强占了七块土地,愤然写下了《七子之歌》。在诗中,闻一多以拟人的手法,将中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七处土地比作远离母亲的七个孩子,受尽异族欺压,渴望回到母亲怀抱。诗歌一方面抒发了对祖国的怀念,一方面表达了对列强的愤恨。

《七子之歌·澳门》这首诗在字里行间中,无不展现了澳门400年的沧桑,与中华民族对命运的抗争。这首诗令我们体会到了闻一多在写作时情感上的爆发,也同样感受到了他的坚强与不屈,正像诗中所写:“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