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都是谁
“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建安七子,这是一个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群体。他们有着独特的才情和卓越的文学成就,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
建安七子都是谁
“建安七子”是指陈琳、徐干、应玚、孔融、王粲、阮瑀、刘桢这7个人。
建安七子人物介绍
孔融,建安七子之首,年少时曾因“让梨”而名垂天下。曹丕十分欣赏他的文辞,“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及其所善,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据《后汉书》载,孔融有诗、颂、碑文、论议、六言、策文、表、檄、教令、书记等。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如《荐祢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与曹操论禁酒书》则诙谐幽默;其《杂诗》之二,以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其《郡国姓名离合诗》,分扣“鲁国孔融文举”六字,在灯谜界被尊为文人诗谜的开山之作。
陈琳,建安七子中年长者。汉灵帝末年,任大将军何进主簿,因何进诛宦官事败被杀,陈琳避难至冀州投奔袁绍,起草《为袁绍檄豫州文》,历数曹操的罪状,斥其父祖,极富煽动力。官渡一战袁绍大败,陈琳为曹军俘获,曹操爱其才而不咎,令其与阮瑀同管记室,后又徙为丞相门下督。后来在一场瘟疫中与刘桢、应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陈琳擅长章奏书记,《饮马长城窟》为诗歌代表作,借秦代筑长城故事,揭露当时繁重的徭役给民间带来的苦难,尤为深刻。
王粲,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年少时,他被蔡邕视为“奇才”,一次去拜访蔡邕,蔡邕急忙迎接,鞋子都穿倒了;蔡邕死后将藏书六千余卷相赠。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前者写战乱中饥妇弃子场面,揭露军阀混战的惨象;后者是小赋,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之愁。他强记默识,与友人同行,读道边石碑,观一遍而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下围棋,其局乱,他复为重置,不误一道。他投奔刘表,刘表死后,就劝其子刘琮一起归降于曹操。
徐干,少年勤学,潜心典籍。汉灵帝时期,世族子弟结党权门,竞相追逐名利,而徐干闭门自守,穷处陋巷,不随流俗。建安初,被曹操召授司空军师祭酒掾属,又转五官将文学。数年后,因病辞职,曹操特加旌命表彰。后又授以上艾长,也因病不就。那年瘟疫流行,染疾而亡。主要著作是《中论》,曹丕称赞此书“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于后”;其情诗《室思》写得一往情深,感人肺腑。
阮瑀,年轻时受学于蔡邕,被称为“奇才”。他的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出自他与陈琳之手。名作有《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诗作有《驾出北郭门行》,描写孤儿受后母虐待的苦难遭遇,语言朴素,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问题。他的音乐修养颇高,儿子阮籍、孙子阮咸,皆后来名人,位列“竹林七贤”。
应玚,擅长作赋,被曹操任命为丞相掾属,后转为平原侯庶子。曹丕任五官中郎将时,他为将军府文学(掌校典籍、侍奉文章),著文赋数十篇。诗歌亦见长,代有表作《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集诗》。
刘桢,喜爱文学,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曹丕兄弟颇相亲爱。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为小吏。其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五言诗,言简意明,平易通俗。
建安七子的文学成就
诗歌
“七子”以写五言诗为主。五言诗是直到东汉后期才兴盛起来的新诗体,桓、灵之世“古诗”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初步成熟。而“七子”的优秀五言之作,写得情采飞扬,变化多致,使五言诗在艺术上更臻于精美。如徐干的《室思》就比同一题材的《青青河畔草》或《冉冉孤生竹》写得细腻深厚。而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等都作于汉末战乱发生之前,其写作时间不一定比“古诗”晚,它们在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就更加值得重视。
辞赋
“七子”写了大量的小赋,他们在张衡、蔡邕等已经取得的成就基础上,为小赋的进一步繁荣作出了贡献。“七子”的小赋有三点值得注意:
①取材范围更加扩大,题材的普通化、日常化进一步冲淡了过去大赋的贵族性质;
②反映社会现实的功能更趋加强,直接描写政治事件的作品有所增多;
③抒情色彩愈益浓厚。对于“七子”的赋,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曾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也表示了同样的意见,还特别认为王粲、徐干二人是曹魏一代的“赋首”,说他们可与宋玉、司马相如、左思、潘岳等并列。
散文
孔融的章表,陈琳、阮籍的书记,徐干、王粲的论说文,在当时都能独树一帜。它们的共同优点就是曹丕所说的“文以气为主”(《典论·论文》),贯注了作者独特的气质。“七子”散文名篇有孔融《荐祢衡疏》、《与曹公论盛孝章书》,陈琳《移豫州檄》、《为曹洪与魏太子书》,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王粲《务本论》、《荆州文学记官志》等。“七子”散文在形式上有逐步骈化的趋向,尤以孔融、陈琳比较显著。他们的一些作品对偶整饬,又多用典故,成为从汉末到西晋散文骈化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略的环节。
作品
“七子”著作,原集皆已佚,今独存徐干的政治伦理专论《中论》。明代张溥辑有《孔少府集》、《王侍中集》、《陈记室集》、《阮元瑜集》、《刘公集》、《应德琏休琏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清代杨逢辰辑有《建安七子集》。
历史评价
“七子”的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们在汉末的社会大战乱中,尽管社会地位和生活经历都有所不同,但一般都不能逃脱颠沛困顿的命运。后期他们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孔融任过少府,王粲任过侍中这样的高级官职,其余也都是曹氏父子的近臣。不过,孔融后来与曹操发生冲突,被杀。由于七人归附曹操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各人的前后期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界限。孔融在建安元年(196),徐干、阮瑀在建安初,陈琳在建安五年,王粲在建安十三年,刘桢、应玚在建安十三年后。
与他们的生活道路相对应,“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动乱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感伤,如王粲《七哀诗》、刘桢《失题》“天地无期竟”等。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内容多为游宴、赠答等;但有些对曹氏父子的颂扬,带有清客陪臣口吻,显露出庸俗的态度。然而,无论前、后期,“七子”的创作都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占着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