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选自鲁迅先生的哪部作品
鲁迅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但他仍热爱学习。他的《狂人日记》、《呐喊》、《彷徨》、《阿Q正传》等著作就是他学习的成果,同时这些著作在文学界也有着很重要的地位。而我们熟知的一片课文《故乡》,就是出自他其中一部作品。
故乡选自鲁迅先生的哪部作品
《故乡》出自于鲁迅短篇小说集《呐喊》,写于1921年1月,最初发表在《新萌芽》杂志上。
故事以“我”回故乡搬家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顺序展开。小说通过描写闰土和杨二嫂等人物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和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小说深刻指出了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束缚的劳苦大众所承受的精神上的困扰,以及由此导致的人性扭曲、冷漠和隔膜。作者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故乡》创作背景
1、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2、创作过程
作者鲁迅于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1919年12月,最后一次回故乡绍兴接他的母亲等人来北京居住。从《鲁迅日记》中可以了解这次回乡的经过:1919年9月,鲁迅卖掉了绍兴的老屋,添了些钱,买了北京西城新街口附近八道弯宅第。11月修葺完毕,21日“上午与二弟眷属俱移入八道弯宅”。26日鲁迅“上书请归省”。12月1日,由北京动身回老家,4日晚“抵绍兴城,即乘轿回家”,在家乡处理搬迁事务,大约住了二十来天。12月24日“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29日中午抵达北京,“下午俱到家”。往返大约29天。《故乡》的故事情节便是根据这段生活经历演绎而来。不过这只是触发故事的一点,而作品真正反映的却是更为广阔深邃的社会背景。
《故乡》创作于1921年1月,最初发表于《新青年》杂志第九卷第一号,后来由作者编入小说集《呐喊》。
《故乡》赏析
小说写“我”“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通过自己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表达了离乡多年后重新回乡的一番物是人非的感慨。小说一开始所极力渲染的那种悲凉的气氛,是为后面的感慨作渲染和铺垫:“时候既然是深冬……没有一些活气。”这也正是“我”此次回乡的悲凉心境的反映。作者忍不住怀疑“这可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旋即转入对故乡的回忆:“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又恍然意识到,“故乡本也如此”,只不过是“我”的心境变化而已,“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来就没什么好心绪”。这“心境的变化”表明了“我”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离本乡、“走异路,逃异地”,到现代都市“寻求别样的人们”这一段隐藏在小说背后的曲折经历之后,却仍然在为生活而“辛苦辗转”的失落和悲哀,而这一切正是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普遍困惑和迷茫。带着这样的心绪,“我”回到了久别的故乡,心中自然感到了无限的凄凉。在这个意义上,“回乡”也正是“寻梦”,从而带有了一层形而上的人生况昧,表达了一个出走异乡的现代文明人对于故乡的眷恋,一种难以割舍的乡土情怀。
鲁迅代表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这些作品以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犀利的社会批判而闻名,虽然过去了一百多年,但神奇的是这些作品就像昨天刚刚新鲜出炉的一样。
《狂人日记》是鲁迅最早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的疯狂日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罪恶。这部作品运用了讽刺的手法,以及对人性的透彻洞察力,深刻地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不满与呼唤。
《阿Q正传》是鲁迅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以独特的笔触刻画了阿Q这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小人物。通过对阿Q的生活经历与内心世界的描写,鲁迅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对中国人民的精神状态进行了血淋淋的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