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诗词大全

 > 

过秦论是政论还是史论

过秦论是政论还是史论

2023-11-30 14:00:25 956浏览

《过秦论》是高中必背文言文之一,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被誉为传颂万世的治国方针。其气势磅礴,文章跨越一百多年,一气呵成,直至始皇。下面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过秦论是政论还是史论

《过秦论》是贾谊一篇政论散文。文章取名“过秦”,实则“过汉”,借秦的灭亡告诫汉朝皇帝不要重蹈复辙,全文结尾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用意犹为明显。

题解

《过秦论》,“过”,名词(过失、过错)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是政论,名为“过秦”,实是“戒汉”。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过秦论》全文分为上、中、下三篇,课文是上篇,中篇和下篇分论秦二世、秦三世的过失。 《过秦论》被鲁迅誉为“西汉鸿文” 。

过秦论主要内容

《过秦论》分上、中、下三篇。课文选的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在分析秦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中从反面总结出来的,如果从正面说,就是秦如果想使其攻与守的形势不发生截然相反的变化,就得施行仁义的政策。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劝谏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全文共5段,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4段),叙述秦王朝的兴亡。

第1段,写秦国势力的崛起。先写秦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统一天下的雄心。然后写秦孝公的对内对外政策。对内,任用商鞅,厉行法治,发展生产,扩充军备;对外,实行“连衡”策略,离间诸侯各国的关系,以便各个击破。其中“连衡”一句为虚笔,因为“连衡”的首倡者是张仪,而张仪相秦始于惠文王十年(前328年),是此后十年的事。最后写实施上述内外政策取得的成果:秦国毫不费力地收复了西河之地,并占领了魏国西河以外的土地。这一段写得气势逼人,为下文写秦国的进一步扩展,直到统一天下定下了基调。

第2段,写秦国势力的进一步扩展。孝公之后,几代秦君励精图治,国势日强,威慑诸侯。本段分四层。第一层,写惠文、武、昭襄三代秦君继承旧业,遵循遗策,相继用武力蚕食四邻,疆域日广,国力日强,使秦国和列国的矛盾日益尖锐。第二层,写秦国的强盛引起诸侯恐惧,促使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他们不惜代价招纳人才,采取“合从”的策略,结成强大的抗秦战线,凭借十倍于秦的土地,调动百万大军攻打秦国。第三层,写九国为秦所败,被秦国制服。秦军开关迎战,九国军队望关却步,不攻自溃,并争相割地,臣服于秦。第二层和第三层用九国联合阵线的强大、失败的惨重和秦国取胜的轻易,反衬了秦国的强盛。第四层,写孝文王和庄襄王。这两位“享国之日浅”,一笔带过。

第3段,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秦始皇用武力统一天下,使国势达到极盛;又用暴政统治人民,暴虐也达到极点。本段分两层。第一层,写“攻”。秦始皇不仅消灭了各国诸侯,而且继续扩大版图,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第二层,写“守”。作者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形势各方面详细叙述,这中间已现出暴政的魔影。这一段文字写出了秦始皇取天下威力之猛和守天下防范之严;还写出了秦朝初期盛极一时,反衬下段秦朝灭亡的迅速。

第4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先说陈涉地位低、才智不足,缺乏号召力和指挥作战能力,又说起义队伍人数不多、武器简陋,不堪一击。然而结果出人意料,“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星星之火顷刻间燃成燎原之势。这一段与前三段形成鲜明对照,秦国面对强大的列国联盟,却以弱胜强,统一天下;面对平凡的陈涉,反被一击而溃。原因何在?发人深思。

第二部分(第5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分析各方面力量的对比。首先指出秦的优势仍然存在,而且比过去强大,因为它占有天下。接着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的素质和装备等方面将九国之师与陈涉之众作对比,均不可“同年而语”。尽管如此,二者却“成败异变,功业相反”。这就包含着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情况呢?留给下文解答。第二层,照应全文,归纳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以下四句照应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两句照应第3段;“一夫作难”三句照应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两句。水到渠成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文章主旨

《过秦论》文章总论了秦的兴起,灭亡及其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

写作特色

1、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卯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作者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在叙史时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细节的准确。

2、对比论证方法。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5段。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这样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语言有辞赋特色,讲究铺排渲染。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内”等四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有声势;写秦始皇,则极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内”的形。行文多用骈偶,读起来铿锵有力,且句式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西汉初期的政论家、文学家。年少即以作诗属文闻于世人。后见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贬湖南长沙,任长沙王太傅。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著有《新书》十卷。

他的政论散文,全面地阐述了深刻的政治思想和高瞻远瞩的治国方略,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在大一统封建帝国创始时期积极出世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标志着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代表汉初政论散文的最高成就。

贾谊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代表作《论积贮疏》、《陈政事疏》、《过秦论》上、中、下三篇 。其中《过秦论》总结了秦代兴亡的教训,实则昭汉之过。

贾谊在贬居长沙途中,渡湘水时作《吊屈原赋》以自谕,亦有《鹏鸟赋》(亦作鵩鸟赋 )等作品。文帝七年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后为梁怀王因坠马而亡,自伤失职,抑郁而终,卒年仅三十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