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人文地理

 > 

未选择的路作者简介

未选择的路作者简介

2023-11-29 08:19:28 878浏览

自1915年问世以来,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已成为世界上最常被引用的诗歌之一。虽然弗罗斯特最初的用意是讲一个关于优柔寡断的笑话,但这首诗被许多人认为是对个人理想和冒险精神的召唤。

未选择的路作者简介: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父亲为记者,后从政,在儿子11岁时亡故。母亲为中学教师,收入微薄,加之外祖父多病,一家人勉强维持生计。弗罗斯特曾就读于达特茅斯学院和哈佛大学,但均中途辍学,在30岁之前的十余年间始终靠打零工谋生。弗罗斯特自幼喜好文学,自学写诗,20岁时在《纽约独立报》发表第一首诗歌《我的蝴蝶》。20世纪初叶,赴欧洲进行创作和发展是当时美国作家的时尚,弗罗斯特为之所动,1912年举家迁居英国,开始了诗歌创作的一个辉煌时期。

未选择的路诗中具体的形象有哪些?

“路”是此诗最重要的一个意象,既是具体的道路,也具有人生道路的象征意义。

古今中外不少诗人作家都曾使用了道路的这种双重意义,比如屈原的诗中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句子;鲁迅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们都赋予了“路”以不同的含义,表达了对人生的不同看法与态度。

在此诗中,诗人通过对未选择的道路眷恋与遐想,向我们昭示了人生无限丰富的可能性,以及只能走一条路的遗憾。意识到这一点,或许便为我们开启了另外的可能性。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贡献有哪些?

1、超验诗学。

弗罗斯特将自己的诗学理论建立在爱默生和梭罗的超验主义哲学思想之上。新英格兰超验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超越人的感觉”,即“人们所见、所闻、所感触的物体是思想的影子,而这些思想才是‘真正的实在’。”弗罗斯特也相信,“普遍的事物需要通过具体的事物才能够表现出来,而具体的事物还必须被精确地揭示出来。”他认为大自然是一部可以解读的教科书,因此,弗罗斯特通过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能够生动地揭示人们共同关心的事物的种种意象,可谓坚持了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认识论思想。

对弗罗斯特而言,人的视觉是最重要的感觉,它包含着对一切可见的事物的解读。比如他的一首叙事诗《小河西流》(West-RunningBrook),就通过小河的西流方向、河上涌起的浪花以及小河背道而驰的特点,体现了一对年轻夫妇的矛盾。

2、意义声音理论。

弗罗斯特的“意义声音”(soundofsense)或者“句子音”(sentencesound)理论是他对现代诗歌与诗学理论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他认为戏剧性是文学创作的根本,诗歌缺乏戏剧性就难以打动读者。然而,仅靠变换诗句的句法结构又不足以创造足够的戏剧性效果,诗人只有将一种“说话声调”融入诗歌格律,才能够唤起人们的想象。由此,弗罗斯特对传统格律做了许多艺术性“破格”处理,引入了所谓“交谈式”的语调。在弗罗斯特的诗歌中,轻松自如的声音语调与紧张严谨的格律形式相互融合,这也使他在形式开放的20世纪美国诗坛走出了一条“创新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