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历史典故

 > 

刘邦的名言名句

刘邦的名言名句

2023-11-24 18:00:12 329浏览

汉高祖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他有着这样的成就,其实和他自身的思想和见识是分不开的。在历史资料中,记载着很多刘邦的故事,也有着他的一些名言名句,这些都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刘邦的名言名句

一、嗟呼,大丈夫当如是也。

刘邦见到秦始皇出巡的盛大场面时说的话。虽是赞赏秦始皇,实则体现了刘邦作为下层贱民对上层社会贵族生活以及皇权的渴望,体现出刘邦追求权力的欲望。

二、贺万钱。

刘邦当时是一个小小亭长,一钱都没有的情况下,却在吕公的贺宴上喊出“贺万钱”,此种气魄非常人所有,虽是大话,但却能体现出他的与众不同。

三、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刘邦对秦地百姓说的话。刘邦抢在诸侯之前攻进咸阳,退兵霸上,废除秦法,约法三章,告谕众民,安抚人心,秦地百姓十分高兴,争先恐后拿着牛羊酒食欢迎刘邦。

四、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项羽与刘邦相持不下,于是拿刘邦的爹做人质,跟刘邦说:你不投降,我就烹了你爹。刘邦说到:我与你受命怀王,是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要烹了他,请分我一杯羹。这话体现出刘邦的无赖品性,也看得出刘邦的聪明,抓住了项羽短处,将项羽逼到两难的境地。项羽此举等同于与无赖讲忠孝仁义,如同对牛弹琴。

五、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公元前202年,击败项羽称帝之后,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设宴,席间,他与群臣讨论得到天下的原因,认为自己会用人。谈到项羽的失败时,就说他不会用范增,这就是他失败的原因。

六、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

公元前200年,刘邦已经称帝,萧何负责建造未央宫,建得富丽堂皇,刘邦看过觉得觉得太奢华了,而天下才平定,所以动怒了。萧何一番解释,“假若不建得壮丽就无法显示天子之尊贵,并且可以不使得后世再行修建时超过前代。”刘邦听后很高兴。

七、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公元前199年,未央宫建成后,刘邦召集群臣,在这里举行盛大的酒宴。刘邦拿起一杯酒,起身向太上皇刘太公祝酒,说道:当年您经常骂我,说我游手好闲,不愿意干活,不会有产业,不能和二哥刘仲相比。那么,如今我的产业与二哥刘仲谁多呢?

八、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刘邦称帝后途径沛县与父老乡亲团聚时说的话。这句话最能体现刘邦的真情。虽然已经身为帝王,但此时的他,是一个回到故乡的远方游子,这句话是刘邦一生少有的真话和动情的话。

九、虏中吾指

项羽提出要与刘邦单挑独斗,刘邦指出项羽十条罪状,项羽大怒,让埋伏的弓弩手射中了刘邦的胸部,但刘邦却握着自己的脚说了这句话“这个贼射中我的脚了”。此话足见刘邦的心机。两军交战,主公重伤,这样会严重影响己方士气,还会让敌方士气大振。在谋略方面刘邦依仗张良等人,而这次是刘邦急中生智,其心机之重让人叹服。

十、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

刘邦成功在哪里?这句话是最好的总结。

十一、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所著《大风歌》里的一句。刘邦击破英布军以后,回长安途经他的故乡沛县,设宴招待家乡的故交父老,酒酣时自己击筑而歌。前两句体现其豪迈雄壮的帝王气息,后一句体现了他的无奈,叹息没有勇士去守护边疆。

刘邦的历史故事

1、“卧薪尝胆”:刘邦在起义前,曾经被项羽俘虏,获释之后被迫逃亡。为了振奋士气,他决定做出一个极端的决定:卧薪尝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面对困难,需要用更加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来克服。

2、“三章之约”:刘邦在征战过程中,在桂陵与韩信发生了矛盾。为了解决问题,他们达成了三章之约,即任何一方犯了错都要接受惩罚,不得由别人替代。这个故事表明,处理问题需要公正和坚定的态度。

3、“吕后打狗”:刘邦死后,他的妻子吕后成为了政治上的权臣。有一次,吕后听说了一只狗吠叫玩具而伤害了一个儿童,便命令将这只狗处死。这个故事在历史上被用来形容吕后的残忍和权力欲望。

4、“刘邦的儿媳范文竹”:刘邦曾经有一个儿子名叫刘盈。在他去世之后,他的妻子范文竹因为对刘邦的忠诚和孝顺而被他收养,并称她为“太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尽管刘邦是一个强大和有权势的人物,但他也注重家庭关爱和亲情。

刘邦的所作所为,对后世历史又有什么影响呢?

一、阻止了中国的两次再分裂

春秋战国是一个分裂混乱的大乱世,列国之间纷争不断,并且频频兵戈相向。最后好不容易,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而一统天下。但是在秦朝灭亡之后,重新夺得天下霸权的西楚霸王项羽,竟然还想通过分封诸侯,来使天下回到战国时乱世分裂的场景。

如果后来刘邦没有打败项羽一统天下的话,那么当时中国在项羽的主导下,必然又将陷入混乱之中。虽然最后也会重新出现一个类似刘邦的英雄统一天下,但是这个统一的时间相比于刘邦而言,必然会延迟许多年。这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说,持续的战乱无疑是灾难性的后果。

刘邦统一天下不久后,便大肆屠戮功臣,而这些功臣大部分都是被他分封的异性诸侯王。虽然说杀功臣在道德上有些说不过去,但是从国家的统一上来看,这是必须要进行的政治军事行为。

因为当时刘邦年事已高,而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刘盈,又是一个不怎么有骨气的君王。而那些异性的诸侯王们,要么如韩信般正值壮年,且胸怀百万兵甲。要么如英布,凶狠异常谁也不服,而且早有反叛迹象。所以刘邦如果不趁他活着的时候,将所有的异性诸侯王都清理掉的话,大汉的天下很可能会被颠覆。到时候韩信、英布、彭越这些诸侯王们,必然会因为争夺天下而再次大打出手,而彼时的中国,又必然会陷入新一轮的分裂与混乱之中。

二、忍辱负重保全了新生政权,又为后世开创了国家休养生息的先河

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北方边界上的匈奴人频频南下骚扰,这让刘邦很是恼火。于是他一怒之下,便率30万大军北征匈奴,结果惨败于白登城下。

战败之后的刘邦痛定思痛,他决定停止与匈奴的作战,然后通过嫁公主陪嫁妆等方式,向匈奴输送大量的粮食物资,以此来减缓匈奴人对大汉的攻势。

虽然在后世看来,堂堂大丈夫不能够杀敌于边野,反而向敌人屈服,并且主动赔钱赔人给敌人,这是一种极其屈辱的行为。但是政治家是一种需要理性的职业,刘邦的所作所为虽然看起来窝囊,但是却在匈奴强大的攻势下,保住了新生的大汉政权。并且与匈奴和亲,让汉民族能够有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这就为后来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刘邦忍辱负重的和亲行为,为后世提供了一个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典范。李唐王朝刚刚创业之时,也曾经被迫屈辱的向突厥称臣。后来唐朝统一天下之后,经过了数年的休养生息,李世民派大将军李靖北征东突厥,结果李靖生擒突厥可汗颉利,为大唐扫清了之前的称臣之耻。

由此可见,如果忍让不是因为软弱,而是因为要更好的反击,那么忍让便是一种智慧的行为。

三、因为分封刘姓诸侯王,保住了江山而又贻患无穷

刘邦在消灭所有的异性诸侯王之后,他大肆分封自己的同姓亲族为王,并且将天下的膏腴之地,全部划给了他们。

而这些同姓诸侯王们,在得到封地之后,虽然在刘邦执政时期,都显得十分乖巧。但是刘邦一死,事情就完全失去了控制。

先是在吕后执政时期,因为吕后大肆的打压刘氏皇族,而又大力的扶持吕氏家族的成员,成为大汉王朝的新贵。所以刘吕双方矛盾非常激烈,虽然有一些稚嫩的诸侯王,先后被吕雉所杀,或者被剥夺了封地。但是一些成年的诸侯王始终与吕后相抗衡。而后来吕雉死后,刘姓诸侯王们纷纷起兵,要推翻吕家的统治。并且最后在与功臣集团的里应外合之下,吕氏家族的成员全部被刘姓皇族所诛杀。

所以刘邦分封同姓诸侯王的行为,在剿灭吕氏新贵的行动中,不得不说是起到了拱卫大汉江山的作用。

但是到了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由于诸侯王数量的不断增多,再加上原先那些老牌诸侯王的势力不断发展。大汉王朝的这些诸侯王们有了尾大不掉之势,他们不仅在地方上有着独立的财政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而且彼此之间互相串联,总想着要和大汉中央政府对着干。

于是双方的矛盾不断升级,最终在汉景帝时期,诸侯王们爆发了以吴国为首的七国之乱。七个诸侯王的几十万军队,排山倒海一般的向中央政府发起了进攻。幸亏汉景帝在关键时刻任用了名将周亚夫,最后在周亚夫的指挥之下,才平定了七国之乱。

而七国之乱从根源上来讲,还是刘邦在分封同姓诸侯时就留下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