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语法

 > 

董仲舒的个人简介

董仲舒的个人简介

2023-11-24 17:28:57 1090浏览

董仲舒,是德州家喻户晓的名人之一,他出生于西汉时期,是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如果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通过接下来的文章来学习和掌握。

董仲舒的个人简介

董仲舒(约公元前192年—公元前104年),字宽夫,出生于赵国广川县董家庄(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河渠乡大董故庄村),西汉经学家、哲学家、教育家。

董仲舒自幼学习非常刻苦,专心研究《春秋》和阴阳五行学说,景帝时被征召为博士,授学讲书的同时潜心钻研孔子学说。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选拔天下贤良之士,董仲舒前往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以“天人三策”相对,之后出仕为江都相。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董仲舒因言辽东高庙灾异之事被捕入狱,险遭不测。后出任胶西王刘端国相,因胶西王残暴,害怕获罪,辞官回家,居于陋巷,修学著书终老。约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董仲舒于长安陋巷(今陕西省西安市)病逝。

董仲舒的学说以儒家为中心,综合名、法、道,杂以阴阳五行说,贯穿神权、君权、父权、夫权,形成封建神学体系。其中,“天”是最高的哲学概念,他以天道论为出发点,通过“天人相与”“天人感应”的学说将自然观与社会观相联系,建构了其认识论、人性论等学说。其天道论对西汉时期谶纬神学的流行起到了推动作用。东汉哲学家王充评价其:“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

董仲舒的儒术与儒家思想

关于董仲舒的人性学说,他认为人性包括两个部分:性和情。性的范围很广,包括仁、义等等。但是董仲舒不同意孟子的人性本善思想,因为他强调,人为和教化的作用,只有教化才使人与天地同等,这方面的思想,他更接近于荀子。但是也不完全同意荀子的人性本恶,他认为善是人性的延续,而不是人性的逆转。

在社会伦理方面,董仲舒提出了著名的“三纲五常”。董仲舒认为社会有五伦,即: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董仲舒选出了三伦,称之为“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在三纲之外,还有五常:仁义礼智信。五常是个人的德性,三纲是社会伦理。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政治哲学方面,董仲舒认为政府的职能,就是帮助发展人性和社会伦理,也就是三纲五常。董仲舒认为国家的治理,要按照自然界的规律。以庆、赏、罚、刑与春、夏、秋、冬四季对应,政府在组织也是以四季为模型,将政府官员分为四级,每级官员下面有三个副手,也是模仿一季有三月。并且根据“天人感应”学,认为如果自然界有异常,则说明政府有过失,比如有自然灾害就表示政府治理有过失。

在历史哲学方面,董仲舒认为朝代的更替遵循“三统”:黑统、白统、赤统。每统都有自己的统治系统。认为夏朝是正黑统;商朝是正白统;周朝是正赤统,由此循环往复。董仲舒认为,新王建立新朝代,是由于受命于天,所以他必须做出某些外表上的改变,以显示他受了新命,比如改国号、改习俗、改制度等等。

董仲舒的典故

1、目不窥园:董仲舒少年时期学习非常刻苦,常常废寝忘食。其父在宅园后修了个景致优美的花园,以便他学习余暇时到花园游玩,可花园修建了三年,董仲舒除了埋头读书,就是找老师研究诗文,居然连看都没看一眼。这就是《史记》所载:“盖三年董仲舒不观舍园”之典故。

2、下帷讲诵:董仲舒学习优良,博学多才,周围乡亲纷纷把孩子送来让他教,他说什么也不当老师,谦虚地说:“我知识浅薄,无法当此重任。”可乡亲们还是不断的求情。最后,在父母的劝说下,他只好答应下来,但他从小闭门念书,不习惯和学生面对面,于是提出个要求要下帷讲诵。就是在讲堂前放下一面帷帐讲诵。他讲课生动形象,学生们都很愿意听,下课时间到了都不愿离开,跟他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一时名声大震。不光局限在景州一带,连山东、山西等地的人也都前来求学。《史记·儒林列传》载:“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百数。”

3、举贤良对策:建元元年,武帝亲策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时董仲舒等百人被举荐人都,武帝悉数召人亲加策问,内容皆为帝王治国之要。武帝看到董仲舒的对策,讲的乃是“天人感应”的道理,说的头头是道,当即击节称赏,叹为奇文;然见其言犹未尽,于是单独召见,复加策问,仲舒援据《春秋》,归本儒学,详加对策(史称“天人三策”),使武帝大彻大悟,心服口服,从此儒家学说在他心中占了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