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语法

 > 

故乡中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故乡中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2023-11-23 17:06:45 1201浏览

鲁迅先生在经典作品《故乡》中描写杨二嫂这个人物,从出场到退场用了不到600字。着墨不多,却塑造出一个性格鲜明、令人过目难忘的形象,一个可笑、可气、可恨而又可怜的人物。

故乡中杨二嫂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她的面貌特征也是在长期不自然的生活状态中形成的。她一生只练就了一个“薄嘴唇”,“能说会道”,脸相却迅速衰老下来,只留下一个“凸颧骨”,没有了当年的风韵。她的站姿也是不自然的,故意装出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实际上她早已失去了自己的自信心,失去了做人的骄傲,但又希望别人看得起她。尊重她。她对“我”没有怀恋。没有感情,但又故意装出一副有感情的样子。她能说的只有“我还抱过你咧!”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客套话,但却把这个事实说得非常严重,好像这就对“我”有了多么大的恩情,好像“我”必须对她感恩戴德,牢牢记住她的重要性。她不关心别人,因而也不会知道别人的生活状况,不会了解别人的思想感情。她通过自己的想像把别人的生活说得无比阔气和富裕,无非是为了从恭维别人而捞取更多的好处。因此,后来鲁迅在文中描写她的刻薄,形象地用了“圆规”这一词。

人物分析

杨二嫂是一个可笑、可气、可恨而又可怜的人物,但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因为她是一个人,一个人是需要物质生活保障的。当一个人无法通过自己正常的努力而获得属于自己那份最起码的物质生活保障的时候,为了生命,就要通过一些非正常的手段获取这种保障了。

在这个意义上,她是值得同情的。她原来是开豆腐店的,为了豆腐店能够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坐着,实际上是用自己的年轻的美来招待顾客,“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美”,在豆腐西施杨二嫂这里已经不再是一种精神的需要,而成了获取物质利益的手段。

物质利益成了她人生的惟一目的。为了这个目的,她是可以牺牲自己的道德名义的。当自己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的时候,她就把任何东西都拿来当作获取物质利益的手段了。她的人生完全成了物质的人生,狭隘自私的人生。

家庭背景分析

杨二嫂是小说《故乡》中的一个人物形象,虽然不是主角,但其作用却举足轻重。杨二嫂有个形象、生动、幽默贴切的绰号“豆腐西施”。试想,鲁迅先生用人们熟知的历史上著名的浙江美女西施来借称这略有几分姿色的女人,这该是通俗而又诙谐的了。除此之外,妙就妙在西施前冠军以“豆腐”二字,既标明杨二嫂是以开豆腐店为业,处于社会下层的小市民,又使人由“豆腐”在实际生活中常用来形容软弱、不中用的事物而联想到杨二嫂的卑下。“豆腐”之俗与“西施”之雅不协调的粘合在一起而运用到杨二嫂身上,让笔者感到:杨二嫂虽以色相经营卑俗,但非使如“我”几十年后所见的那样“辛苦恣睢”,则不能表现其命运的不堪。这时的杨二嫂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她是鲁迅所描写过的无数小市民的融合和升华。

所处的社会地位分析

杨二嫂属于下层劳动妇女,有着悲惨的生活遭遇。早年是人见人爱的“豆腐西施”,因有几分姿色而让人高看一眼。而后则是一个世俗、麻木、贪小便宜的人。变化中可见社会因素对一个人的影响。文中有一个经典的动作描写:“……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故乡》的主要内容概括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5段):描写了作者看到家乡的萧条景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为什么回故乡?

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怀着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了家乡,但“我”并不因此消沉、悲观,而是把希望寄于未来和下一代。

《故乡》表现主旨

1.《故乡》小说中鲁迅主要表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品通过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目睹的故乡对比,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压榨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2.另一方面,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对“人性”探索的意义。作品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精神上受到极大束缚,古训筑成的高墙,使人与人隔膜起来。突出反映了鲁迅对“国民性”的拯救。

《故乡》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故乡》的经典名句

《故乡》的经典名句——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变成了路。原文: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