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读书笔记

 > 

郑和几次出西洋

郑和几次出西洋

2023-11-20 15:22:28 279浏览

郑和是一位开创中国远洋航海新纪元的伟大航海家。那么,当时他是怎么得到这样的成就的呢,还源于他几次出西洋。在历史上,郑和到底几次出西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郑和几次出西洋

七次。

郑和最出名的事件,就是曾七次下西洋,但是对于在下西洋期间,郑和都遇到些什么事,大多数人就比较陌生了。

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1、宣扬明朝国威: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向世界展示明朝的实力和影响力,以及宣扬明朝的优秀文化。

2、拓展海外贸易:明朝时期,国家的经济繁荣发展,郑和下西洋旨在拓展与海外诸国的贸易往来,促进经济发展。通过与海外的交流,也使得明朝得以引进新的物种、技术和文化,进一步促进了国内的经济繁荣。

3、探索未知领域:郑和下西洋的另一个目的是探索未知的海洋领域,开拓新的航路。通过对海洋世界的深入了解,明朝能够更好地开展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

4、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郑和下西洋的过程中,与沿途各地的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通过互访、贸易等方式加强了明朝与海外诸国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促进了经济繁荣,也对明朝的政治地位产生了积极影响。

5、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据传,明朝初年,建文帝在位时曾派出大量使节出海寻找传说中的海外仙山,其中就有郑和下西洋的使命之一。虽然这一说法并未得到证实,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可能也包括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这一任务。

郑和下西洋的事件过程

第一次

1405年7月11日-1407年10月2日(即明朝永乐三年六月十五至永乐五年九月初二),郑和率队从福建省长乐县五虎门出发,第一次出使西洋,船队共计27800人。此次航行涉及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旧港、暹罗(今泰国)、南渤里(今苏门答腊岛上)、苏门答腊、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锡兰山(今斯里兰卡)等国家及地区。途中在苏门答腊东南部的旧港附近,船队遭遇了海盗陈祖义的袭击,郑和被迫反击,烧毁陈祖义的十艘船只,捕杀了数千海盗,并将陈祖义本人活捉了回去,随后按令当着各国使节的面斩首,并在旧港设立宣慰使司。据《明史》记载:“祖义,亦广东人,虽朝贡,而为盗海上,贡使往来者苦之。”郑和这一举措消除了东南亚海上的动乱因素,重建了明王朝在东南亚的宗主地位。

第二次

1407年-1409年夏(即明朝永乐五年至永乐七年),郑和再次出使西洋,船队共计27000人,途径暹罗、占城、爪哇、古里、满刺加、柯枝(今印度柯钦)、渤泥(今文莱)、锡兰和加异(今印度半岛南端)、柬埔寨等国家及地区,进一步与其发展贸易往来,带回大量奇珍异宝和外来动物。此次航行,明朝使节们正式册封了古里王,并在古里刻石立碑以纪念这一盛事。回国途径锡兰,郑和船队向当地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物品。1409年2月15日(即永乐七年二月初一),郑和、王景弘《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斯里兰卡科伦坡国家博物馆。

第三次

1409年10月-1411年7月6日(即明朝永乐七年十二月至永乐九年六月十六),郑和第三次出使西洋,经过阿拨巴丹(今印度甘巴里东北)、占城、加异勒、爪哇、满刺加、锡兰山、古里、阿鲁、小葛兰(今印度奎隆)、柯枝、苏门答腊、喃渤里、甘巴里(今印度科摩林)等国家及地区。

此次航行,郑和调解了中国周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矛盾。一方面,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亲自给满剌加酋长授予双台银印,冠带袍服,建立满剌加国,保护其不再遭受暹罗国骚扰,并带回了当地特产沉香、黄熟香等。满剌加国王心中挂念明王朝的帮助,后于1415年(即永乐十三年)亲赴明帝国朝觐。

另一方面,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曾于1407年向郑和勒索珍贵货物,还时常欺辱邻国。根据记载,他曾率领5万士兵偷袭郑和船队,但被郑和击败,但亚烈苦奈儿被当作俘虏带到明朝廷后,明成祖并未将其诛杀,只是罢黜了他的王位,让另一位有德行的当地首领接替。后来,被罢黜的亚烈苦奈儿得到释放并被遣送回国。

第四次

1413年11月-1415年8月12日(即明朝永乐十一年十一月至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郑和率27670人第四次下西洋,首次到达东非麻林迪国。同年11月,麻林迪国派遣使者向明王朝进献“麒麟”(实为长颈鹿),被视作明帝政治清明的吉兆。1415年(即永乐十三年)郑和船队抵达苏门答腊国(今苏门答腊岛西北端),那时苏门答腊国的老国王刚被上一任王的儿子谋杀篡位,而老国王的弟弟苏干剌逃到山中,占地为王,连年侵扰。因为郑和前来时的赏赐没有给到苏干剌,统领数万人拦截攻击郑和的船队,最终被郑和打败并作为俘虏带回明朝廷,明朝廷诛杀了苏干剌,并赏赐立功将士。

第五次

1417年6月-1419年8月8日(即明朝永乐十五年五月至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郑和第五次下西洋,抵达卜喇哇、占城、麻林、爪哇、木骨都束、东非等国家及地区,此次出使目的是为了寻找更多的商机和外交联盟。郑和奉命在柯枝诏赐国王印诰,封国中大山为镇国山,并立碑铭文。此外还带回了多样异域动物,如忽鲁谟斯进贡的狮子、金钱豹、西马;阿丹国进贡“麒麟”(实为长颈鹿);祖法尔进贡长角马;木骨都束进贡花福鹿、狮子;卜剌哇进贡千里骆驼、鸵鸡;爪哇、古里进贡麾里羔兽等。

第六次

1421年3月3日-1422年9月2日(即明朝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至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郑和第六次完成出海使命,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祖法儿、刺撒、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苏门答剌、阿鲁、满刺加、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等。暹罗、苏门答剌和阿丹等国均派遣使节跟随郑和船队前往明王朝朝见。

第七次

第七次下西洋出发前,郑和船队曾在福建停留半年,期间在湄州屿卖办木石,重修湄州天妃宫。还在长乐县南山三峰塔寺旁白修建了长乐天妃宫,于十一月建成,并树立了《天妃灵应之记》碑。1431年1月(即明朝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郑和从龙江关出发,率领27550人第七次带队出海。1433年(即明朝宣德八年),积劳成疾的郑和在回国途中于印度西海岸古里病故。1433年7月22日(即明朝宣德八年七月初六),明朝航海家王景弘带领船队返回南京。

郑和几次出西洋的历史意义

政治方面,郑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郑和船队展示了明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加之经济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导的朝贡体系的规模大为扩展。

经济方面,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为中国输入了新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从而影响了中国国内的手工业生产。

文化方面,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进了明朝对外界的了解。郑和下西洋,还留下了《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也是远洋航行的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