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都是发生在宋朝的变法运动。庆历新政以范仲淹为主要代表,王安石变法则以王安石为代表。下文将详细介绍这两次变法运动。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庆历新政介绍:
庆历新政发生于北宋仁宗时期,由范仲淹、富弼、韩琦等大臣发起的一次改革事件。此次改革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等十项主张,历时一年四个月,但最终以失败告终。尽管庆历新政失败了,但却为拉开了王安石变法的序幕。
与西夏的两次战役失败是庆历新政的导火线,之后产生了一系列对北宋不利的连锁反应,彻底激化了原本隐藏在太平盛世表面下的社会危机,一是积贫积弱,北宋建立以来就存在的积贫积弱现象日益加剧,社会贫富加剧,冗兵冗费冗员现象突出,财政入不敷出。二是内外交困,北宋庆历年间的民族矛盾日益加剧,而国内的土地兼并现象也十分突出,广大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税负很重,由此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而朝政只能派兵镇压,但效果不佳。
以范仲淹、欧阳修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忧心忡忡,不断上书要求改革,而面对惨淡的社会局面,宋仁宗也不得不面临现实,于是启用范仲淹等一批改革派着手制定各项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历史上统称为庆历新政,由此庆历新政的序幕才正式拉开。
王安石变法介绍:
1058年,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了他的改革主张。1067年,正月,宋神宗赵顼即位。宋神宗立志革新,1068年,四月,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的王安石入京,用为参知政事,要依靠他来变法立制,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并设置三司条例司作为领导变法的机构,从1069年到1076年的八年内,围绕富国强兵这一目标,对北宋社会积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陆续实行了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募役、市易、免疫、方田均税、将兵、保甲、保马等新法。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从新法实施,到守旧派废除新法,前后将近十五年时间。在此期间,每项新法在推行后,基本上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使豪强兼并和高利贷者的活动受到了一些限制,使中、上级官员、皇室减少了一些特权,而乡村上户地主和下户自耕农则减轻了部分差役和赋税负担,封建国家也加强了对直接成产者的统治,增加了财政收入。各项新法或多或少地触犯了中、上级官员、皇室、豪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最终被罢废,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但由于历史局限性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危机。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内在联系以及异同:
内在联系: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
(1)背景相同。都是在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情况下进行的。
(2)目的相同。直接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3)性质相同。都是封建地主阶级进行的改革,是对封建统治政策做内部调整。
(4)结果相同。都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
(5)表现出的特点相同。都是在当时皇帝的支持下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其进程都有曲折性和复杂性。
不同点:
(1)中心内容不同。
庆历新政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王安石变法是以理财为中心。
(2)改革程度不同。
庆历新政是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是全面改革。
(3)历史地位和影响不同。
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和影响比庆历新政大的多。王安石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被后人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