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公式考点

 >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

2023-11-13 16:12:06 1064浏览

俄国农奴制改革是跟随社会潮流进行的,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成资本主义国家,所以对封建农奴制进行的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性质

1861年的改革是农奴主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背景

1、1861年2月,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了国内的局势和国内外的问题。会议期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首次向各国代表提出了废除农奴制的问题。

2、1861年3月,在彼得堡召开了一次制宪会议,会议决定废除农奴制,制定宪法,同时成立了新的政府。

3、1861年2月1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莫斯科召开了一个万国宫的会议,会议提出了废除农奴制的办法。

4、1861年3月20日,亚历山大二世召开了一次公民大会。这次大会上通过了《关于废除农奴制和废除农奴制度后进行自由改革的法令》。这项法令通过后,亚历山大二世宣布:从186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自由制度。

影响农奴制改革的因素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实施受到了多个因素的影响。首先,农奴制度的内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加剧了社会动荡,需要寻求改革的出路。其次,启蒙思想和社会变革的浪潮在欧洲蔓延,这也影响到了俄国知识分子和统治者的观念。此外,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迅速兴起也对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亚历山大二世本人也认识到了农奴制度的问题,并希望通过改革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亚历山大二世继位后,他的改革倾向逐渐显露。他认识到农奴制度的不可持续性,并希望通过改革来解决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他的改革意图主要包括通过农奴解放来缓解社会紧张局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并通过政治改革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意图受到了一些内外因素的影响。其中,西欧的启蒙思想对亚历山大产生了影响,他认识到农奴制度违背了人权和平等的原则。此外,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的失败也揭示了俄国农奴制度的弊端,加剧了农奴制改革的迫切性。

为了实施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委任了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代表贵族、地主和农民的成员组成。这个委员会负责起草和制定农奴解放的法令,并研究解放后的土地分配和赔偿问题。

最终,在1861年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农奴解放宣言,宣布从1861年起,农奴将被解放,并获得个人自由。根据解放宣言的规定,农奴获得了迁徙自由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但他们需要向地主支付一定的赔偿费用。此外,土地的归属也成为解放后的重要问题,一部分土地归还给地主,而另一部分则分配给农民。

农奴制改革的实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过程中面临了许多困难和阻力。地主阶级对农奴解放感到不满和恐慌,他们失去了对农奴的控制和剥削手段。农奴解放也引发了农村地区的动荡和冲突,一些农民在解放后面临土地问题和经济困境。此外,解放后的农村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的农奴阶级逐渐形成自由的农民阶级。

农奴制改革有什么局限性

一方面,改革是以国家名义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由于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须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使俄国工业迅速增长,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具有资产阶级性质。是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农奴的人身解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另一方面,改革很不彻底。是在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条件下对农民的“合法掠夺”。它以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必然给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改革仍遇到很大阻力,亚历山大不久遇刺身亡。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和农民对改革的不满。使农民运动不断发展,继续推动俄国历史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