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简介及生平事迹
高适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以边塞诗扬名。同时他也是唐朝中期的名臣,一生经历了盛唐和安史之乱两段历史时期,留下了许多传诵千年的文学遗产。
高适简介及生平事迹
高适(700年—765年),汉族。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睢阳(今河南商丘)。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20岁西游长安(今陕西西安),功名未就而返。开元20年去蓟北,体验了边塞生活。后漫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天宝三载,与李白、杜甫、岑参同游梁园(今河南商丘),结下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50岁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县侯终散常侍,世称“高常侍”。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和称“边塞四诗人”。
生平事迹:
高适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高崇文是唐玄宗时期的一位官员。在家庭的熏陶下,高适自幼酷爱文学,尤其擅长诗歌创作。他的才华得到了当时著名文人王之涣、王勃等人的赞誉。
唐玄宗开元年间,高适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历任太子舍人、尚书郎等职务。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为国家出谋划策。然而,随着安史之乱爆发,高适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一场规模空前的内乱,叛军攻陷长安后,唐朝政局动荡不安。高适因忠诚于国家,毅然辞去官职,投奔北方的抗敌势力。在战场上,他表现出色,参与了许多战役,赢得了将领们的尊敬。然而,在战争中,他的家人不幸罹难,使他备受打击。
战争结束后,高适重回长安,继续投身政治事业。他在政府中担任过吏部员外郎、考功郎中等职务,为国家选拔人才。然而,由于战乱的影响,唐朝政治逐渐腐朽,宦官专权,高适对此深感痛心。他在诗歌创作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晚年的高适隐居在洛阳,与友人吟诗作赋,过着闲适的生活。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著称,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然而,由于家境贫寒,高适在晚年也饱受生活的艰辛。最终,他在785年病逝于洛阳。
高适的精神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不屈不挠的精神:高适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断地努力和追求自己的梦想。
2、乐观豁达的态度:高适在面对挫折和困境时,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态度,他的诗歌也充满了对人生的美好期望和对未来的信心。
3、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高适的诗歌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他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对人民的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4、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高适对文学充满了热爱和追求,他不断地学习和创作,为唐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5、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精神:高适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精神,他对国家的兴衰表示了深切的关注和担忧。
高适最著名的诗句:
1、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
出自唐·高适《塞下曲》。殷:震动。万鼓齐鸣犹如雷霆万钧,声震大地;千旗迎风飘扬,恰似火借劲风。此以旗鼓两个细节描写军威军容。“万鼓”、“千旗”,并非实写,而是一种夸张的表达,意在突出鼓多、旗多。
2、君不见今人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
出自唐·高适《邯郸少年行》。交态:结交的态度。薄:浇薄、浅薄。疏索:疏远。这句话是说现在的人情浇薄,结交的态度太过功利,黄金用尽之日,也就是关系疏远之时。意谓建立在钱财基础上的交情是靠不住的。
3、詍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出自唐·高适《燕歌行》。詍:击打。金:此指钲,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旌旆:泛指旗子。逶迤:弯曲而长的样子。击钲打鼓下榆关,旌旗不断碣石间。诗句描写行军时的威武之状。
4、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出自唐·高适《燕歌行》。诗句描写战士阵前浴血奋战而伤亡惨重、将帅则在大帐中观看歌舞表演两个场景,意在通过对比批判军中苦乐不均的现实,对士兵的苦难寄予了深切同情。
5、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出自唐·高适《燕歌行》。前句写征人的辛苦之状,以沉重的“铁衣”暗示之;后句写思妇念夫的痛苦之情,以“玉箸”(眼泪)强调之。由此,前后配合,遂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暗含其中矣。
6、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出自唐·高适《燕歌行》。拼杀多时,战场上的杀气弥漫,阵地上仿佛笼罩着一股烟云;寒风习习,刁斗打更报时敲了一夜。诗句描写战争的残酷场面与从军战士的辛苦之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