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语法

 > 

螳螂是益虫还是害虫

螳螂是益虫还是害虫

2023-10-27 16:52:20 490浏览

螳螂(学名:Mantodea)亦称刀螂,无脊椎动物,属肉食性昆虫。在古希腊,人们将螳螂视为先知,因螳螂前臂举起的样子像祈祷的修女,所以又称祷告虫。

螳螂是益虫还是害虫?

螳螂是益虫,螳螂为陆栖捕食昆虫(肉食性),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蝇、蚊蝗、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

螳螂为什么是益虫?

控制害虫:螳螂是捕食性昆虫,它们主要以其他昆虫为食,包括蚊子、苍蝇、蚜虫、蝗虫等。通过捕食这些害虫,螳螂有助于控制害虫的数量,维护生态平衡。

无化学污染:螳螂在捕食过程中不使用化学物质,相比化学农药,它们是一种更环保的害虫控制方法。这对于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健康非常重要。

频繁打死螳螂,可能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一些问题:

生物防治能力减弱:螳螂是一种天敌,它们的存在对于控制害虫的数量至关重要。如果频繁打死螳螂,可能会减少它们的数量,使得害虫的数量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从而给农作物和园艺植物带来害虫的侵害。

生态平衡破坏:螳螂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是食物链中的一环。如果频繁打死螳螂,可能会破坏食物链的平衡,导致其他物种数量的失控,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生物多样性减少:螳螂是生物多样性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丰富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频繁打死螳螂可能导致螳螂数量减少,从而减少了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

【螳螂】

螂是螳螂目(Mantodea)昆虫的统称。是一类温适性的昆虫,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等广大地区。螳螂是一类集药用价值、食用价值、观赏价值及生物防治价值等于一体的重要的资源昆虫。

螳螂形态多样,通常体型较为狭窄且细长,中到大型,头部呈三角形,可以灵活左右上下转动。口器咀嚼式,上颚强大而坚硬。前足为典型的捕捉足。体色多样,常见的体色为棕色和绿色。翅、前足常具色斑。

螳螂为渐变态昆虫,生命周期约为 9-11 个月,历经卵、若虫、成虫 3 个阶段。螳螂为肉食性,若虫和成虫皆喜食活体昆虫。螳螂具有自相残杀习性,在若虫期就有自相残杀的习性,雌雄成虫之间也常发生“妻食夫”现象。

品种:

南大刀螂:螳科刀螳属昆虫,全体浅褐色,形似枯叶。触角丝状,长于前胸。前翅翅端较尖,后翅基部具有明显大黑斑。前翅浅褐色或淡褐绿色,后翅前缘域多为红紫色,胫脉和中脉区有横黑条纹。该种捕食多种昆虫,是森林中重要捕食性天敌之一。

绿污斑螂:螳螂目螳螂科动物,寄生范围捕食马尾松毛虫、赤松毛虫、油松毛虫等多种昆虫。国内分布范围有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陇南。

广斧螳螂:属于螳螂科的一种昆虫。也叫广腹螳螂,俗称宽腹螳螂。双刀上三个突起的黄色斑点和双翅上的一对白斑。主要在灌木和乔木上栖息活动,极少在草丛中。若虫和成虫的捕食期长达4-5个月,可以捕食多种害虫。国外分布: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棕静螳:螳螂目,螳科,又名棕污斑螳。体型中等,大约长4.5~6厘米,但较为细瘦。若虫通常绿色或褐色,有白斑,也有具有花斑的个体。属肉食性,生性安静,可长期守候猎物,常在靠近地面的草丛、草地上伺机捕食小型昆虫,如蚱蜢、蟋蟀、蝇类等。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螳螂可入药,味甘、咸,性温,有定惊止搐,解毒消肿的功效,可用于小儿惊痫抽搐、咽喉肿痛、疔肿恶疮、痔疮、脚气等症状。

观赏价值:

螳螂目昆虫体形独特,特别是在热带、亚热带地区,螳螂为适应特殊的生活环境,往往有拟态和保护色现象。它们有的色泽鲜艳,有的通体碧绿,有的全身金黄,独特的体形加上鲜艳的色泽斑纹,使某些螳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有人将螳螂作为宠物饲养。

农用价值:

螳螂是林园害虫的重要天敌,对控制害虫的繁殖危害具有重要作用。螳螂的分布极广,食虫种类多,食量大,繁殖力强,捕食期长,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天敌昆虫资源。

母螳螂为什么要吃掉自己的“丈夫”?

母螳螂在交配完成后吃掉公螳螂有着专业的术语叫“性食同类”,性食同类简单来说就是生物在交配之前、之中或者之后吃掉配偶的行为,比如蜘蛛就是最常见的性食同类的动物,其中以红背蜘蛛作为凶残,根据科学的观察发现,超过80%的雄性红背蜘蛛在交配前就会被雌性吃掉,而这就是“黑寡妇”的由来。

经过反复的实验,科学家给出了合理的解释,那就是母螳螂吃公螳螂并不是为了下一代,而出现这种情况的前提在于母螳螂是否是饥饿的状态。也就是说,母螳螂饿不饿直接决定了公螳螂的命运,如果一开始就处于饥饿状态,那么,公螳螂甚至连交配的机会都没有。如果母螳螂是半饥饿状态,公螳螂会在交配的过程中或者交配完成后被吃掉。如果母螳螂是饱腹状态,它大概率不会吃掉公螳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