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史学热点

 > 

呐喊主要内容

呐喊主要内容

2023-10-21 09:08:17 309浏览

《呐喊》收录了鲁迅从1918年到1922年所着的14篇短篇小说,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首次出版,销量很高,被新潮社列为“新潮文艺丛书之一”,之后在第三次出版印刷时,被北新书局列为“乌合丛书”之一。

呐喊主要内容:

呐喊主要讲述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

呐喊的文章结构:

《狂人日记》

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揭露了封建社会普遍的“吃人”现象,借狂人之口抒发了作者对封建文化以及封建制度的批判与颠覆。

《孔乙己》

作者通过贯穿全文的笑声,表达了对封建教育以及封建科举制度无情的批判。

《药》

明暗双线交织结构,完成了作者对民众麻木愚昧和革命者悲哀的感叹。

《明天》

探究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展示了封建制度及其道德体系对人尤其是底层劳动妇女的残害与压迫,抨击了黑暗的封建社会的人情冷淡与世态炎凉。

《一件小事》

突出了劳动者的朴实无私,也表现出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高尚品质的热烈歌颂。

《头发的故事》

说明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与不彻底性,真正需要扫除的封建顽固势力仍然盘踞在普通民众心中,抒发了作者的悲愤忧郁之情。

《风波》

展现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真实图景,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弊端,并由此指出要想消除复辟的危险、保护革命的成果,就必须彻底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彻底砸毁套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故乡》

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真切地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希望创造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阿Q正传》

向人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社会以及一群畸形人物的真实面貌,阿Q代表了那个时代典型的中国农民。

《端午节》

本文是鲁迅先生研究精神胜利法在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身上时所呈现出来的表现形式,更是鲁迅先生对国民劣根性考察的又一份有理有据的鉴定报告。

《白光》

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下旧式知识分子们的悲惨命运。

《兔和猫》

表达作者对生命的珍爱以及对任意践踏生命者的深深谴责。

《鸭的喜剧》

作者通过鸭的喜剧——也就是由蝌蚪的悲剧,提示了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生命现象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委婉的表达了人间不可能无所不爱,唯有反抗强暴,才能保护弱者的思想。

《社戏》

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呐喊中的经典句子:

1、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2、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3、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蒙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4、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5、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6、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7、“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8、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9、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

10、我看出他话中全是毒,笑中全是刀。他们的牙齿,全是白厉厉的排着,这就是吃人的家伙。

11、况且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

12、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道义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13、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捷下手,真要令我笑死。

14、我晓得他们的方法,直捷杀了,是不肯的,而且也不敢,怕有祸祟。所以他们大家连络,布满了罗网,逼我自戕。

15、他又就了坐,眼光格外的闪烁;他目睹着许多东西,然而很模胡,——是倒塌了的糖塔一般的前程躺在他面前,这前程又只是广大起来,阻住了他的一切路。

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之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代表作有《呐喊》、《仿徨》、《朝花夕拾》、《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

鲁迅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但他仍热爱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在日本的东京弘文学院里学医。他想拯救像父亲那样的病人,不被庸医医治而去世。

而真正让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上课播放的幻灯片里边,中国百姓看见被日本绑来的国人被杀害,却无动于衷,目光呆滞,愚钝。

这深深刺激了鲁迅,拯救一个人的身体远没有拯救一个人的精神重要!就这样,鲁迅为了拯救国人的愚钝,唤醒国人,他拿起了文艺的武器,疗救国民精神上的创伤。

鲁迅在1918年,参与新文化运动,1919年参与五四运动,他都是重要的参与者之一。他们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封建,旧制度。

1936年,鲁迅因病逝世,在其葬礼,宋庆龄、蔡元培、茅盾等人都参与了扶灵。也显示了对鲁迅先生的尊敬。

鲁迅是文化的巨人,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鲁迅的精神与事迹,时至今日仍被大家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