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课文主要内容
《爬山虎的脚》是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分别出现在冀教版、人教版和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以及沪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该课文的作者为叶圣陶。本篇课文主要介绍了爬山虎是如何爬墙的这一主题。
爬山虎的脚课文主要内容: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写出具体生动的文章。
爬山虎长大的叶子有三个特点是什么?
一、叶子的颜色绿得新鲜;
二、叶子的方向是一顺儿朝下;
三、叶子在墙上铺得均匀,既没有重叠,也没有空隙。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爬山虎的脚课文重点解析:
1、中心思想答:课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它怎样往上爬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
答:课文从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爬山虎是怎样爬的,以及脚的变化这几个方面介绍的。
3、爬山虎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这说明作者进行了怎样的观察?
答:从“嫩红”到“嫩绿”的变化中说明作者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4、第2自然段中的“嫩红”“嫩绿”能换成“红”“绿”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嫩的,只用“红、绿”来描述叶子的颜色。不够准确,不能体现作者的细致观察。“红”有可能是火红,有可能是橘红,还有可能是朱红。“绿”也有很多种。而“嫩红、嫩绿”这种表述无疑是十分准确的。
5、读第2自然段,从对爬:山虎叶子的静态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答:“铺、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写出爬山虎的叶子在墙上分布均匀,间距相等,很整齐,很漂亮。“一顺儿”则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尖全部朝下的形态。我感受到作者的观察非常细致。
6、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从哪里可以感受到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答:从细丝的位置隐蔽、数量精确、形态细小而卷曲都可以看出作者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7、第4自然段中“巴”可以换成“粘、挨”吗?为什么?
答:不可以。“巴”字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紧紧地贴在墙上的样子,让人感受到它的接触面之大、力量之强。换成“粘、挨”就不能表现这个意思了。
8、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
答:伸出细丝——变成圆片巴住墙——由直变弯拉嫩茎,使它紧贴在墙上。
9、圈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答:“不几天、以前、今年、原先、现在、后来”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提示了作者的观察方式--不但细致地观察事物,而且在不同的时间点对事物进行了连续观察,看到了它不断变化的过程。
10、从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中,你受到了哪些启示?
答:我要向叶圣陶先生学习,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细致观察、连续观察的好习惯。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着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语文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年2月16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