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诗词大全

 > 

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2023-10-20 14:02:09 819浏览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文化流派,为历代儒客信众推崇。

儒家文化的主要内容:

1、仁。

仁爱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就是要爱人。首先是爱谁?从血缘上来说,我们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了我们生命,其次是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亲人朋友,再把这种仁爱的精神推广到全社会,那么这就是一个充满仁爱和温暖的社会。孟子把孔子的“仁者爱人”的思想往前大大地发展了。孟子说“仁者无敌”,他渴望在社会上实行仁政。就是君主爱老百姓,老百姓也爱君主,这样的政治就是仁政。

2、义。

义就是合适的应该做的事情。应该做的就是正义,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不义。儒家从来都是把义作为做人的重要规范的。如果说仁是人心的话,义就是人所要走的路。因此仁是内在的,是人的天性,而义是外在的,是人的道德规范。所以,孟子有仁心义路的观点。由此,儒家学说生发出利义之辩,认为在小利和个人利益面前,应该追求大义。孔子和孟子都主张,舍生而取义。这也是中国民族精神之所在。

3、礼。

礼就是各种礼仪规范、规章制度等。孔子特别重视礼。他曾经说“不学礼无以立”。要是想在社会立足取得成功的话,必须要践行各种礼仪规范,遵守各种规章制度。如果说义是一种约束人的恶行为的内在的道德规范的话,而礼就是社会的外在的规范,类似于现在的法制建设。在儒家看来,礼的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等级制度,无论是孔子、孟子还是荀子,都特别重视礼。

4、智。就是智慧的意思。

5、信。

信就是诚实,有诺必践的意思。中国人特别重视诚信,这也和儒家的提倡有关。孔子说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失去了诚信,就像是车子失去了轮子,无法前行。在儒家的话语体系中,诚信是胜于财物和生命的。人们崇尚那些一诺千金的人,鄙视那些不诚信的人。所以一诺千金的人,受到敬仰,而不诚信的人,往往会付出生命的代价。比如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比如说狼来了的喜爱男孩,都因为不诚信而失去了生命。

6、忠。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你要想在社会上立足,你就要先帮助别人立足,你要想做事通达无碍,你就要帮助别人通达无碍。

7、恕。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想承受的东西,你也不要加在别人身上。这是一种推己及人、换位思考的人生观。

8、孝顺。孝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

9、悌。就是对兄长的敬爱之情。

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他是儒家的创始人,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其言行语录和思想被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在古代孔子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为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甚至有句话叫做“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2、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

他是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孔子的再传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儒家学说也被称作“孔孟之道”,元朝时追封为“亚圣公”,和弟子着有《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性善论”。

3、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他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弟子韩非子和李斯均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4、董仲舒,西汉时期人。

他提出“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

正是由于他的努力,使得汉武帝“摆出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5、周敦颐,北宋时期人。

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世称濂溪先生,被称为“上承孔孟,下启程朱”的先贤,最为人熟知的作品就是《爱莲说》。

他提出了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主静、至诚、无欲、顺化等理学基本概念,为后世的理学家反复讨论和发挥,构成理学范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6、程颐,北宋时期人。

与其兄程颢同学于周敦颐,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

他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

7、朱熹。

南宋时期着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他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理学也被称作“程朱理学”,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他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其着作《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8、陆九渊,与朱熹同时代人,是宋明两代“心学”的开山之祖。

他与朱熹齐名,而见解多不合,主“心即是理”说,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

9、王守仁,即阳明先生。

明代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曾经平定宁王之乱,平定思田、诸瑶叛乱,剿灭南赣盗贼,创立“阳明心学”,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完人。

他曾“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也没得出,于是对“格物致知”产生了怀疑,他自己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10、曾国藩。

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晚清四大名臣之首,他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死后被谥为“文正”,他是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三不朽的两个半人中的那个半个,两个分别是孔子和王阳明。

儒学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

1、积极作用:

(1)儒学仍能够使现代人们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家教与家风。儒学中蕴含着许多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节廉耻等等。在现代儒学仍然弘扬着这些传统美德,塑造当代人的道德规范。在现代儒学仍然影响着家庭对个人的教育,人们仍然注重对子女教育与良好家风的传承。

(2)在现代儒学仍然起着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儒家文化提出了“礼、仁、忠、孝、信”等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并且强调人们需要修身养性,不断的去反省规范自身的行为。这种对人的内在教化会使人们更加遵守社会规范。

(3)儒学可以帮助人塑造社会责任感、义务感、使命感。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儒学注重培养人的仁爱,儒学思想强调集体主义精神,要求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而且儒学中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社会责任感”,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这也会影响当代人的道德观念,塑造当代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4)儒学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仁”是儒学的最高道德原则,而中庸又是一种最高的仁德。中庸之道表现出一种理性与温和,中庸之道的运用也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社会更加和谐。

(5)儒学可以帮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儒家讲究“天人合一”。不仅要解决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要解决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理念为我们建设生态文明也提供了广阔的思想文化基础。

(6)儒学引导人们重视实际,重视“现世”生活,冲破鬼神观念。早在孔子时就说过“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这些都具有无神论倾向。儒学相对于鬼神论,更注重引导人们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7)儒学丰富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影响。孔子的“有教无类”,“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的“教亦多术”荀子的“锲而不舍”,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成于思毁于随”等,都成为后世学子的警醒,对现在的素质教育仍具有启发作用。

2、消极作用:

(1)儒学文化中长期的等级观念也会压抑人的个性与创造性。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仁”的外化是“礼”,“礼”要求人的言行举止符合自己的位置。讲究礼仪很重要,但是礼太多就是繁文缛节,形式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压抑人的个性。孔子所讲的君子“君子纳于言,敏于行”也会限制人们的沟通能力。这与我们当代提出的培养创造性、开拓性人才是背道而驰的。

(2)过分重视人际关系。儒家文化是人伦文化,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过分注重人际关系,会使个人迷失自我,一味地去迎合他人,忽略自己的感受。

(3)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不利于培养人们敢闯敢冒,改革创新的精神。中庸作为一种待人处事的方法,可以提升人的修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但是如果人们过于中庸,无论碰到什么事情都采取不明不白,不前不后的立场与态度,也会使人缺乏创新精神与进步精神。

(4)儒家文化“重道轻器”的笼统思维,不符合现代科技的发展要求。儒家许多文化都是谈修养,谈人论,谈社会,而不注重理论思维,不注重对事物的深刻探究,不喜欢精确梳理,科学实验,而是喜欢大而化之,向上提升。这种思维非常不符合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

(5)儒家文化轻视生产劳动,不利于当代生产力的发展。儒家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鼓励人们去当“劳心者”去治人,“学而优则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这些思想导向结果,是鄙视生产劳动、鄙视劳动群众,会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

1、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2、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3、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4、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5、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6、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