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刀会作者是谁
《单刀会》是元代大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剧本写三国时关羽凭借智勇单刀前赴鲁肃所设宴会,最终安全返回的故事。
单刀会作者是谁
关汉卿(约1234年以前-约1300年),原名不详,字汉卿,号已斋(又作一斋、已斋叟),汉族,解州(今山西省运城)人,另有籍贯大都(今北京市)和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市)等说。元杂剧奠基人,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居四大家之首。
他一生的戏剧创作十分丰富。剧目有六十多个,剧本大多散佚。他的杂剧,有悲剧、有喜剧,题材广阔,深刻地揭露了元代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鲁斋郎》《单刀会》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尤其是《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剧中最优秀、最光辉的剧本,它犹如一篇声讨元代统治者的檄文,通过纯洁、善良的窦娥的悲剧,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地痞流氓横行和官吏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罪行,鞭挞了元代社会的混乱、畸形和吃人的丑恶本质。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了他的主题深刻、结构严谨、形象活泼鲜明、语言泼辣质朴的杂剧特色。他是中国戏剧史上作品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位作家。
人物生平
出身医户
关汉卿出生于金末,医户家庭的出身,生活条件明显优越于一般百姓,才使得他能在教育远未普及的封建社会,尤其是在一个连年战事、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有幸接受了教育,而且教育程度相对也比较高。元统一全国以后,按照关汉卿行医世家的出身,被政府编入“医户”,实际上是一个接近群众的普通下层医人,编剧和演出活动只不过是兼职和谋生的手段。
北漂大都
元代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旅行家马可波罗描述了元大都的繁华景象,人口众多,华屋巨室列布,四方异域之人会聚,而且“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华美绝伦的城市,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蒙古灭金以后,为了谋生,关汉卿来到大都,并开始专事戏剧活动。关汉卿高才风流,在大都生活的日子里,进娱乐场所从事杂剧创作活动,甚至亲自粉墨登场。他主持玉京书会时,和曲家王和卿、杨显之、费君祥、梁进之等等有较密切的交往,常在一起商酌文辞,评改作品;他留恋于勾栏瓦肆,与一些着名艺人也相当熟悉,他可能与戏曲家王实甫有一定关系,据说两人共同完成了杂剧《西厢记》,【中吕·普天乐】《崔张十六事》散曲可以为证。
流寓江南
元代,除大都外,南方的杭州、苏州、广州、泉州、扬州、镇江等地商业也十分发达。南宋亡国以后,大批北方剧作家和表演者为了谋生,纷纷南下。关汉卿也南下扬州、杭州等地,继续从事他的艺术活动,而南方的富庶繁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杭州演出、游历后,曾以“普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地”之语盛赞杭州,描绘了这座城市的秀丽风光和繁华生活。扬州,中国古代风流才子,只要拉得上关系,总爱提上一提,关汉卿在这里见到了珠帘秀,并写下了《赠珠帘秀》:“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才子佳人故事上演。并与珠帘秀弟子赛帘秀、燕山秀,以及侯耍俏、黑狗头,还有尊王和卿为“伯父”的顺时秀等杂剧演员相识。
轶事典故
嘲谑
元曲作家王和卿生性诙谐,常常和关汉卿互相嘲谑,而关汉卿往往落下风。王和卿去世以后,鼻涕长流。关汉卿去吊唁他,旁人告诉他王和卿是坐化的。关汉卿问鼻涕是怎么回事;旁人委婉地说是玉筋。关汉卿不以为然地笑道:“我说你们不知道吧,这是嗓。”那时把六畜劳伤,鼻中流出的脓水叫做嗓;也把喜欢中伤刻薄他人叫做嗓。关汉卿在朋友死后还如此戏谑,略显刻薄地暗示王和卿的为人与病情,颇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似乎一切事情,包括生死,在他看来,都不再有庄严感,也少见悲戚。而这种放浪不羁,幽默洒脱,在他的剧作中更是常常表现。
绯闻
珠帘秀是艺名,她本姓朱,河南洛阳人,是当时最着名的杂剧女演员,所谓“杂剧当今独步”,艺术造诣极高,不仅花旦等女性角色都能扮,甚至还可以女扮男装。姿色虽说不是倾城倾国,甚至稍微有些驼背,但风姿绰约、能诗善曲、歌喉清婉,在大都不知有多少才子文人为之倾倒。比珠帘秀年长20岁的卢挚,曾写过一首《醉赠乐府珠帘秀》:“系行舟谁遣卿卿。爱林下风姿,云外歌声。宝髻堆云、冰弦散雨,总是才情。恰绿树南薰晚晴,险些儿羞煞啼莺。客散邮亭,楚调将成醉梦初醒。”在一次分别中,卢挚还写道:“才欢悦,早间别,痛煞煞好难割舍。画船儿载将春去也,空留下半江明月。”珠帘秀也作答:“山无数,烟万缕,憔悴煞玉堂人物。倚篷窗一身儿活受苦,恨不得随大江东去。”
关汉卿和珠帘秀的“绯闻”,也是因为一首赠曲。南宋灭亡以后,大批北方剧作家和表演者南下。珠帘秀到了扬州,巡回演出于江淮一带。关汉卿就是在那里和她相见。一个是砚田笔耕,佳作频出的戏曲巨匠;一个是技压群芳,独步当今的表演明星,自然会惺惺相惜。关汉卿专门写了一首散曲赠给珠帘秀,里面夸赞道:“碧玲珑掩映着湘妃面,没福怎能够相见。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但是,珠帘秀虽然与关汉卿等文人过从甚密,具体关系却不得而知。她年纪大了之后开山授徒,被尊称为“朱娘娘”。她的弟子赛帘秀和燕山秀都是很有名的女演员。有材料说,珠帘秀后来嫁给了一个风流道士,过得并不幸福。
棺泣
关汉卿高才博学而不得志,于是在《会真记》基础之上作《西厢》,以发泄对时世的愤懑不平,书稿未没有完成而去世。后棺中常有哭涕的声音。状元董君章前往凭吊,惊异这件事情,于是捡到遗稿,即《西厢记》十六出,说:‘’棺材中有哭的声音,原来是此缘故,我将为您续写完,‘’于是就带走了,此后哭声也就平息了,董君章续写完后四出,始刊行于世,这听起来虽然有点无稽之谈,但伍仁村旁有高基住宅一所,相传为关汉卿故宅。……直到现在村中的大人小孩都似乎知道他的遗事。
作品赏析
《单刀会》不像关汉卿其它杂剧那样在关目设置上注重情节的曲折多变,追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而是注重抒情写意,在烘托渲染、铺垫蓄势中展现人物性格,抒发了一种强悍豪迈的激情。一般的杂剧,往往是写出一个曲折的激变过程,在动态中,在情节的发展演进中展示人物性格。《单刀会》却比较独特,戏剧场面过去一半而主要人物还未出场,情节也几乎没有进展。
《单刀会》全剧的情节结构,充分显示出关汉卿的美学追求和艺术匠心。要把丰富的内容涵纳到有限的一本四折之中,把人物写活,不能不进行巧妙的调度安排。关汉卿围绕题旨进行了巧妙的布局谋篇。第一、二两折的反复陈述,起到铺垫和蓄势的作用,渲染烘托出关羽的英雄气概和盖世威风,为关羽正式出场造成咄咄逼人的气势。前两折主角竟不登场亮相,全以烘托映衬之手段而出之,偏然又使其形神兼备,先声夺人,正暗合前人论诗论文之赞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诚可谓构思奇巧,别具一格。第三折关羽出场亮相,正面描写关羽其人,使前两折的渲染烘托落到了实处;但这一折仍不写关羽与鲁肃的直接冲突,只是从关羽个人角度着笔,所以这一折连同第四折的开头,对于直接冲突的高潮来说,仍然是铺垫和蓄势。第四折开头,从时间上看,只写了渡江赴会的短暂时刻;从内容上说,只写了关羽的引吭高歌,动作性并不明显。剧作家却有意延宕剧情,忙里偷闲,着意揭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因为这样的时刻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精神风貌,所以剧作家才于此浓施笔墨,尽情挥洒。这样安排,对题材的思想内涵,起到进一步深入开掘的作用;对剧情的进展则起到进一步蓄势的作用,使后面直接冲突的高潮的到来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有力度。
《单刀会》情节结构方面的这种特点,与它很强的抒情性的特点正相适应。可以看出,《单刀会》的主旨不是要再现一个“有一定长度”的故事,也不是要刻画发展的、复杂的人物性格,而是要抒发某种感情,表达某种时代感受。
这种感情就是对历史上英雄豪杰之士的爱慕和向往之情,这种感受就是民族矛盾尖锐时,受压抑民族的郁闷和不平。无论是乔公、司马徽,还是关羽,他们在剧中的唱段都表达了这种感情,不仅内容相似,而且语调也是相同的。从情节进展角度看,几乎没有什么进展。从戏剧动作角度看,动作极微,所以这样写,完全是情感强化和深化的需要。又如戏剧的结局,关羽以智勇取胜,其实这在前三折中已作了预示和说明:前两折便预示了鲁肃必败的结局,第三折中关羽的道白则说明了他将采取的对策。这样安排,不仅使观众知道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且还交待了将要发生的事情,剧作家并不着意于情节的曲折和动作的紧张。这样虽不能使观众倾服于情节的出乎意料,却使人注意体味剧中情境的设置和人物内心情感波澜的展示。这也许是剧作家艺术匠心之所在。剧中着意表现的是人物的情感体验,进一步讲,是剧作家自己的情感体验。
全剧曲辞壮丽慷慨激越。《单刀会》确是其借历史所创作的英雄颂剧的代表之作,故其曲辞的主要风格,亦主要体现在壮怀激烈、慷慨昂扬方面。这一风格更多的体现在关羽出场后的第三折与第四折。如第三折中,关羽与其子关平、关兴上场,当关平因顾虑其父单刀赴会而多次劝阻之时,作家为关羽设计了多支唱段,其中的〔剔银灯〕最能体现出关羽的冲天豪气,其辞云:折莫他雄赳赳排着战场,威凛凛兵屯虎帐,大将军智在孙、吴上,马如龙,人似金刚。不是我十分强,硬主张,但提起厮杀呵磨拳擦掌,排戈甲,各分战场。我是三国英雄汉云长,端的是豪气有三千丈。正是:强中更有强中手,面对雄敌胆更豪!作家借助比喻、排比、反衬等多种修辞手段,在响遏行云的豪壮歌声中,为观众塑造出一位为扞卫蜀汉领土而不辞赴汤蹈火、且充满必胜信心的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