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作者
《活着》是余华于1992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之一,首次发表在《收获》第6期“中篇小说”栏目;1993年11月,单行本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1994年经过作者余华的补充,使之成为12万字的长篇小说,同时又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了单行本,是余华创作的转型之作。
活着作者
余华,1960年4月3日生于浙江杭州,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委员会委员。
1978年,高考落榜后进入卫生院当牙科医生。1983年,发表首部短篇小说《第一宿舍》。1987年,发表《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等短篇小说,确立了先锋作家的地位;同年,赴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1990年,首部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出版。1992年,出版长篇小说《活着》。199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在《收获》杂志发表。1998年,凭借小说《活着》获得意大利文学最高奖——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2003年,英文版《许三观卖血记》获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2004年,被授予法兰西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5年至2006年,先后出版长篇小说《兄弟》的上下部,该书因极端现实主义的写作,曾在中国引起争议。2008年5月,出版随笔集《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10月,凭借小说《兄弟》获得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13年,发表长篇小说《第七天》,并凭借该书获得第十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2015年,出版首部杂文集《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2018年1月,凭借小说《活着》获得作家出版社超级畅销奖;7月,出版杂文集《我只知道人是什么》。2021年,出版八年来的首部长篇小说《文城》。2022年9月,凭借小说《兄弟》获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文学奖最佳外语作品奖。2022年,上榜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第39位。
余华的写作特点
1、苦难意识
余华小说所刻画的苦难世界中,人们在生存困境和精神异化的双重压迫下,呈现出贫困与饥饿、暴力与死亡交织的生存状态。
2、宿命现象
宿命以神秘的力量牵引着余华小说中人物的生死遭际。余华通过对宿命现象的大量演绎揭露了宿命的渊源和内涵,当人的欲望、罪恶、贫瘠和荒诞成为无以挣脱的命运枷锁时,如何实现对宿命的超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余华的写作风格
余华是先锋派小说家,其创作风格是较为独特的,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美学风格被其彻底否定,取而代之的是对现实世界异于常人的认识和感知。
余华写作的语言特色
余华在进行小说创作时不断从音乐作品中汲取营养,用音乐语言特点来丰富自己的小说创作,从而使自己的小说语言充满了音乐节奏与韵律,句子韵味十足、朗朗上口,这与余华的音乐素养、音乐爱好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如小说《在细雨中呼喊》中“我跟在村里几个孩子后面奔跑,脚下是松软的泥土与迎风起舞的青草”,其中的“跑”“草”就是押韵,使语言叙述体现出一种婉转跌宕的回环美。在余华小说中,依稀、迷茫、抖擞、荡漾、软绵绵、乱糟糟、急匆匆、兴致勃勃、气喘吁吁等节奏感强且富有声律美的词语比比皆是。
内容情节
《活着》中的叙述者“我”是个民间歌谣的搜集者,因下乡采风结识了老农福贵,并由此得知福贵一生悲惨的遭遇。福贵是个旧社会的败家子,年轻时顺应自己的本能而活吃喝嫖赌,不敬老师、羞辱岳丈,也不理会父亲的忠告;原先家里有两百多亩地,经父亲挥霍只留下了一百多亩,后来徐福贵滥赌成性,中了别人的圈套,输掉了所有家产,以至于家道中落变为耕田为生的农民,父亲也因此郁郁而终。父亲的去世使福贵清醒过来,决定改邪归正,穿着粗布衣服,租了五亩田地,在田地里辛勤劳作,在艰难困苦中与妻子陈家珍勤俭持家,互帮互助。
不久,福贵的母亲病了,家珍给了福贵两块银元让他去城里请郎中来,但他在城里被国民党大兵抓去当了壮丁,战败后被解放军俘虏并给他盘缠让他回家。回来后知道母亲病死了,女儿发了一次高烧后就不会说话了。回来的福贵正好遇到了土地改革,分到了五亩地,他和家珍仍然互相扶持着,种地、养家畜,日子还算安稳,儿女也一天天长大了,为了省下一些钱让儿子有庆去上学,福贵给女儿找了户人家送走了。思念亲人的女儿凤霞跑了回来,福贵和家珍都不舍得送走女儿,一家人又团圆了。
一九五八年,村里成立了人民公社,福贵家的五亩地和铁锅都归了人民公社,一家人开始去村里的食堂吃饭,这时候的家珍变得虚弱无力,身体越来越不好了,食堂很快散伙了,生活越来越艰苦,福贵拿着家里仅有的积蓄买了一头小羊,但饥荒的到来,这只小羊也被牵去换了四十斤米;粮食吃完后,家里的四个人只能挖野菜,去地里掘地瓜,喝凉水充饥,这样的日子一直熬到收割稻子以后,家里才有粮食。家珍的病越来越严重,后来儿子有庆又发生了意外,给产后大出血的校长献血的时候被一个不负责的医生过量抽血而死,而校长的丈夫竟是福贵在国民党军队时的战友春生,悲痛的福贵瞒着妻子把有庆埋在田地里。
几年后,女儿凤霞嫁了人,和丈夫二喜安稳的生活在一起,不久后凤霞怀孕了,但生下孩子后,大出血死了,家珍承受不住儿女双亡的巨大悲痛也去世了。剩下的只有福贵和女婿二喜、外孙苦根。祖孙三代相依为命了几年后,二喜在工地上出事也死了,剩下了一个外孙。和外孙生活在一起几年后,生病的苦根因为饥饿,一次吃了半锅豆子被噎死。福贵失去了最后的亲人就买了一头老牛,并给它取名为福贵,和老牛一起种田、活着,老牛成了他生活中新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