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七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
一九二七年我国仍处于近代史阶段,这一年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车轮。你知道这一年都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吗?
一九二七年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
1、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
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在江西南昌,由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下,暴发了着名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先声,起义军很消灭了南昌城内的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宣布了各项任务,由于敌人从四面八方赶来,起义军撤出南昌。
2、1927年十月秋收起义。
一九二七年十月,毛泽东发起的秋收起义的部队来到井冈山,在这里开始了和国民党的游击战争,从此,井冈山成了红军的第一个农村根据地,开启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次年的四月,朱德领导的部队也成功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和,根据地的规模逐渐扩大。
南昌起义的背景:
1927年3月,蒋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国民党在武汉的汪精卫集团和南京的蒋介石集团的矛盾公开化,即所谓“宁汉分裂止了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领导。下旬,决定集合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并联合以张发奎为总指挥的第二方面军南下广东,会合当地革命力量,实行土地革命,恢复革命根据地,然后举行新的北伐。
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聂荣臻、叶挺等在九江具体组织这一行动,但发现张发奎同汪精卫勾结很紧,并在第二方面军中开始迫害共产党人。随即向中共中央建议,依靠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实行在南昌起义“。据此,中共中央指定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组成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以周恩来为书记,前往南昌领导这次起义。预定参加起义的部队有: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11军第24、第10师,第20军全部,第4军第25师第73、第75团以及朱德为团长的第五方面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队一部,共2万余人。从7月25日起,第11、第20军分别在叶挺、贺龙指挥下,陆续由九江、涂家埠(今永修)等地向南昌集中。27日,周恩来等到达南昌,组成前敌委员会,领导加紧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
此时,国民党武汉政府的第五方面军(总指挥朱培德)第3军主力位于樟树、吉安、万安地区,第9军主力位于进贤、临川地区,第6军主力正经萍乡向南昌开进;第二方面军的其余部队位于九江地区;南昌市及近郊只有第五方面军警备团和第3、第6、第9军各一部共3000余人驻守。中共前委决定赶在援兵到来之前,于8月1日举行起义。
南昌起义的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先声。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它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新在独立的领导权、创建人民军队、斗争方式的改变)
秋收起义的背景:
1927年4月和7月,控制中国国民党的蒋介石和汪精卫两个政治集团,不顾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先后背叛孙中山所决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纲领,勾结帝国主义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加之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缺乏革命经验,致使从1924年开始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
但是,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国民党的血腥屠杀所吓倒,他们英勇不屈,继续高举革命大旗,顽强战斗。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继续战斗。在此前后,中共中央还作出了在工农运动基础较好的湖南、湖北、广东、江西4省发动秋收起义的决定。中共中央在《关于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暴动大纲》中指出:这次暴动要”以农会为中心“”宣布农会为当地的政府“”夺取一切政权于农民协会“,除夺取乡村政权之外,于可能的情况下应夺取县政权,联合城市工人、贫民(小商人)组织革命委员会,使之成为当地的革命中心,并实行土地革命。中共中央在给湖南省委的多次指示信中还指出,秋收暴动与南昌起义一样,”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发动土地革命“。同时要求湖南的秋收起义,要在以衡阳为中心的湘南地区和以长沙为中心的湘中地区同时发动;在以宝庆(今邵阳市)为中心的湘西南地区,如有可能,也可同时发动;湘西地区也要有相当的准备,以备湖北省某一部队能到湘西时举行大暴动。
秋收起义的意义:
秋收起义的意义是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秋收起义是共产党人对武装斗争有了崭新认识后的重大举措。中国人民革命史开始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
秋收起义是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秋收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着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它的特点包括不仅是军队的行动,而且有数量众多的工农武装参加,秋收起义第一次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虽然秋收起义结果是失败的,但它却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也开辟了第一个在农村的根据地,为后来各地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