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史学热点

 > 

桂林象鼻山传说简介

桂林象鼻山传说简介

2023-09-27 16:29:20 430浏览

象鼻山,位于桂林市桃花江与漓江汇流之处,其原名叫漓山,因其看上去犹如是一只大象在用鼻子饮水,故而得名象鼻山。关于象鼻山,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故事。

桂林象鼻山传说简介

从前天上有一个神仙,叫长鼻象。有一次,玉帝派他下凡查看人间疾苦。

有一天,骄阳似火,把长鼻象晒得是口干舌燥。长鼻象忍不住抱怨道:“真是的,看来人间真不是个好地方。口渴死我了,再烤下去我就要变成烤卤象。”他寻思着,边走边寻找水源。忽然,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条江河流过。他快步来到漓江边上,垂下自己的。长鼻,“滋滋滋”地猛吸了几口水。漓江的水清凉解渴,长鼻象感到十分凉爽,又吸了几口。喝完水,他便站在江边欣赏起桂林的美景。只见不远处,一座座山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形象万千;山上又是奇峰兀立,怪石嶙峋。长鼻象不经惊呆了,连连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边又自言自语:“看来人间还真是个好地方。”

后来,长鼻象回到了天庭,可心中依然惦记着桂林的美景。有一天,他趁守卫南天门的士兵不注意,偷偷下凡又来到了桂林。他欣赏着漓江边的美景,想想那乏味的天庭,心生倦意,于是决定在这里定居。

玉帝知道长鼻想私自下凡后,雷霆大怒,派李天王下界捉拿。李天王来到桂林,见长鼻象在江边钓鱼,边劝他回心转意,返回天庭。无奈长鼻象去意已决,坚决不肯回去。于是,李天王便用宝塔将长鼻象镇住在漓江边上,成了象鼻山。

名称由来

象山在唐代称“漓山”或“仪山”,到宋代才渐称“宜山”,而“象鼻山”之名则是在明朝开始普及。明代徐霞客曾说“其山亦称漓山,粤人呼为象鼻山。”万历二十七年(1599)苏浚所修的(广西通志》卷四“漓山”条云“郡人又谓之象鼻山”,《大清一统志》卷461云“明初(1368),师围静江,别将朱亮祖屯于东门象鼻山下,即此”。据此,象鼻山之称在明代初期普及民间了。景泰元年(1450)陈琏所修的《桂林郡志》附《新郡城》中绘有“象鼻山”,嘉靖四年(1525)黄佐所修的《广西通志》也有“象鼻山”条,据此,官方也采用象鼻山之名了。

历史沿革

宋代乾道初年诗人张孝祥,曾到广西桂林任广南西道经略安抚使,张孝祥与另一位桂林官员张维,在水月洞边一座凉亭内设宴,于是将凉亭命名为“朝阳亭”,并将水月洞改名为“朝阳洞”,并有一块碑刻《朝阳亭诗并序》留于洞内。后来改称洞名的这件事在桂林的老百姓中却通不过,乾道九年(1173年),范成大根据人民的意愿,恢复了水月洞原来的名称。从乾道九年到现在,八百多年来一直沿用水月洞的名称。

象山还曾为古代兵家争夺桂林城的要地。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将朱亮祖攻取桂林时,曾屯兵于山下。清成丰二年(公元1852年),太平军北上时,攻打桂林也以山为前沿阵地,以云峰寺为指挥部,在山顶设火炮阵地,攻打桂林达43天,清军被迫困守危城,使太平天国义军顺利北上。

相关文化

1、摩崖石刻

位于象山区的宋至清代摩崖石刻,分布于水月洞及东面石壁临江峭崖,现存56件,其中宋代22件,明代11件,清代10件、无纪年13件。

石刻以题题诗居多,也有题榜、铭文、传记、营缮纪事、跋刻名人作品等。最早的是宋元丰二年(1079)《曾布等水月洞题名》。宋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朝阳亭记》,乾道九年范成大《复水月洞铭》,记述了为水月洞更名和复名缘由,反映了不同经历在水月洞中获得的不同审美感受。绍熙四年(1193)《张釜等水月洞题名》,记载了游览山水的经历。庆元三年(1197)杜思恭刻陆游《诗札》是陆游致仕归乡后闲居生活的诗作。嘉定七年(1214)方信孺《云崖轩诗》、叹赏象鼻山寺小轩窗前的隐然林壑之趣。蓟北处士《和水月洞韵》吟颂了象鼻山溶洞如圆月悬浮于滴水之上,又倒影于滴水之中,水与“圆月”形影相依的景象。

2、三花酒

三花酒作为“桂林三宝”之首,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酒质晶莹、蜜香清雅、入口柔绵、落口爽洌、回味怡畅”的独特风格而闻名。而窖藏的美酒,更是从北宋开始,就作为皇家的贡品。三花酒里并不是有三种花,而是由酿造工艺来命名。全称是“三蒸三熬堆花酒”。有着“中华老字号”之誉的桂林三花股份有限公司,凭借三花美酒稳居中国白酒行业百强前列,1992年获得了国际博览金奖。

3、诗词文化

宋蓟北处士《和水月洞韵》诗:“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描绘了水月洞紧靠江边,漓水流贯其间,如水中浮月,山石垂入水中又如象鼻饮水漓江的景象。

张自明(生卒年不详),字诚子,宋代建昌(今江西南城县)人,嘉定元年(1208)进士,后以宜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州市)教授摄州事,旋升任宜州知府。嘉定七年(1214)夏秋间逗留桂林,游览桂林山水,在华景洞、象山水月洞、七星岩口、清秀山等处有诗摩崖。有诗《游水月洞》:“癸水江头石似浮,银河影里月如钩。无人弄杵看蟾兔,有客乘搓访斗牛。自古鹊桥传七日,何年桂子落三秋。金轮待欲长无缺,玉斧仍须妙手修。”

曾宏正(生卒年不详),宋代临江(今江西新干县)人。曾任大理丞,直秘阁、提点湖南刑狱。淳化三年(1243),任宏正西路(治所在今桂林市)转运判官、转运使,《粤西诗载》录其诗2首。《全宋词》录其词1首,桂林摩崖存其诗4首、词1首。有词《水调歌头·水月洞》:“风月无尽藏,泉石有膏肓。古今桂岭奇胜,骚客费平章。不假鬼谋神运,自是天藏地作,圆魄镇相望。举首吸空翠,赤脚踏沧浪。惊龙卧,攀栖鹃,翳弯凰。秋爽一天凉露,桂子更飘香。坐我水晶宫阙,呼彼神仙伴侣,大杓挹琼浆。主醉客起舞,今夕是何乡。”

明朝孔镛,字昭文,江苏长洲人,景泰进士,历任广西按察使,后升任左布政使,也曾在广东、山西、贵州等地任职。他有一首诗《象鼻山》,对象鼻山作了生动的描绘:“象鼻分明饮玉河,西风一吸水应波。青山自是饶奇骨,白日相看不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