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词汇

 > 

晏子是哪国人

晏子是哪国人

2023-09-27 16:24:45 578浏览

晏婴(?-公元前500年),字仲,谥号平,又名晏子、晏平仲、平仲,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市)人。春秋时期齐国名相,著名外交家、政治家、思想家。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

晏子是哪国人?

春秋齐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子的政治主张:

1、以民为本

晏婴始终以“为国为民”为进谏君主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晏子春秋》中的许多篇目具体体现了晏婴以民为本的思想,譬如《内篇问上第三》之第十二章提出“义谋之法以民事之本也”,认为“昔三代之兴也,谋必度其义,事必因于民,及其衰也,建谋不及,兴事伤民”。又如《内篇问下第四》之第十一章,提出“先民后身”;再如《内篇问下第四》之第二十一章,直接提出了“以民为本”等等。

2、和而不同

“和同思想”是晏婴的突出思想,是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同时也是君臣的相处之道以及一种人才策略。

晏婴认为,多种观点同时存在叫“和”,只附和一种观点只是简单的“同”。臣子不能一味地附和君主,应该匡正君主的行为,博采众长、补充不足,就可以使得意见变得正确且可实行,这样才能做到君臣和谐,社会安定。

3、礼法并重

晏婴从政期间,辅佐的三位统治者虽然个性不同,但都不属于明君之流。社会层面上,男耕女织的社会基层秩序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但百姓夜以继日地劳作,都无法填补统治者的奢靡生活。这样的背景下,齐国的法治传统濒临断绝,先君留下的法律条文几同虚设。晏婴在充分吸收传统法治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所处时代环境提出了自己的法律观念。

4、节俭廉明

晏婴认为“利过则为败”,“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怨利生孽”,以致“分争者不胜其祸”,争斗之心不仅不利于修养身心,更不利于执政治国。律己亦要律家,晏婴对家人也严格要求。他的妻子“衣缁布之衣而无里裘”。

晏子的人物典故:

1、晏子使楚

晏婴出使楚国,楚国人因他身材矮小,在城门旁开了一个小门,想以从小门进城的方式侮辱他。晏婴以“出使狗国才进狗洞,出使楚国应走正门”反驳。最终从正门进入。

楚王挖苦晏婴齐国无人才派晏婴出使楚国,晏婴表示齐国人“挥汗成雨,比肩继踵”,但齐国有命令,无能的人拜访无能的国君,而齐人中,自己最无能。

2、谏杀烛邹

齐景公喜好猎鸟,将猎到的鸟交给仆从烛邹看管,后齐景公因烛邹丢失鸟而想处死他,晏婴在齐景公面前数落烛邹丢失鸟而迫使国君为鸟杀人,有失国体。晏婴运用正话反说的方法,表面上在历数烛邹的罪过,实际上是在历数齐景公的罪过,婉转地规劝景公,使得景公醒悟,最终释放烛邹。

3、樽俎之谋

春秋中期,晋国为打探齐国形势,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盛宴款待范昭,范昭借讨酒的借口使用了齐景公的酒杯(当时礼节,君臣应各用酒杯,此为对齐国君大不敬)晏婴厉声喝令侍臣扔掉这个酒杯,为齐景公再换一个。

4、二桃杀三士

齐景公时代,手下豢养着三名武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自恃战功赫赫且武功盖世,不将朝臣放在眼中。晏婴向齐景公进谏:此三人对上毫无君臣之义,对下无法作出表率,内不禁暴,外不可使敌屈服,是“危国之器”,时间久了唯恐影响江山社稷,不如铲除他们。景公也有一样的想法,只是担心三人勇力过人,难以铲除。

5、大夫之勇

齐后庄公六年(前548年),大臣崔杼和庆封作乱杀了国君齐后庄公,大权独揽。后二人劫持了众多文臣武将到太庙前,令他们盟誓拥护这次政变,不服从的问斩。兵士要求进场的盟誓者都要解下佩剑。众人依命行事,只有晏婴抗拒。崔杼无可奈何,只得默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