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人文地理

 > 

东北的城市有哪些

东北的城市有哪些

2023-09-18 17:26:29 289浏览

中国东北地区,简称中国东北、东北、东北地区,是中国北方一个完整而独立的地理和文化区域。北部与俄罗斯相望,西部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西南与中国的河北省毗邻,东南部隔鸭绿江。

东北的城市有哪些?

中国东北地区拥有八大城市。从北往南排列是:齐齐哈尔市、哈尔滨市、长春市、通辽市、赤峰市、沈阳市、锦州市、大连市。

东北的命名:

1、中国东北地区的名字来源于地理位置,处于中国版图的东北方向,东且北。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修建山海关,以关东、关外来指代中国东北方向。

2、《清一统志》将山海关外三省,统称为“关东三省”,后来省略“关”字,只称“东三省”。以“东北”一词指称中国东北方向领土,源于近代。辛亥革命后,特别是1929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后,中华民国官方文件中正式使用“东北”来称呼清朝时称为“满洲”地区的山海关以外领土,强化国家“统一”观念。

东北的位置境域:

中国东北地区位于亚欧大陆东部、中国东北部,经纬度在38°43′N-53°30′N,115°30′E-135°20′E之间,东北地区是位于中国纬度最高的区域,北面与东西伯利亚相邻。南面临近渤海、黄海,东面临近日本海。南临黄海和渤海,与山东半岛相对。该区域的海岸线,西起山海关老龙头,东到鸭绿江口,长达2178公里,东北地区沿海的岛屿有508个。该区域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全区陆地面积为124.1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2.9%。

东北的历史成因:

1、中国东北地区的形成是由于板块运动活动,该区主要由西伯利亚南缘增生带、华北陆块北缘增生带和完达山板片三部分组成所组成。地质构造单元相邻于西伯利亚块体和中朝块体,在兴蒙地槽褶皱体系东部。早寒武世佳木斯地区可能存在大陆,联合古陆形成阶段造成古生界地层的明显的角度不整合并形成本区复向斜及复背斜构造,兴安岭褶皱带呈北东向延伸,褶皱带形成在牡丹江断裂与佳木斯微大陆之间。

2、在侏罗纪时期,东北地区地槽主要是上升隆起的侵触环境比较活跃,在印度块体、菲律宾海块体和太平洋块体与欧亚大陆出现不同程度的碰撞和俯冲消减过程,使得地壳褶皱并出现大幅度的上升,促进了该地区深部地幔的活动,加速了该区域陆地边缘的解体、扩张和下沉,在经过不同程度的碰撞,致使中国东北部形成了以扩张为主其次是压张的大地构造格局,形成了一系列北东向和北东东向为主的造山带。

3、在中新生代时期,在该区域的东部主要受到环太平洋板块拼贴和洋壳俯冲作用,区域北部则是内蒙古缝合带俯冲碰撞作用带来的影响,东北地区的地壳内部运动的能量主要来源于俯冲作用,中国东北地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断裂活动控制了活动盆地,东北地区的构造单元可分为海拉尔盆地和二连盆地,大兴安岭褶皱带、松辽盆地和下辽河盆地、华北盆地、胶辽台隆、松辽盆地东缘火山岩带、佳木斯-虎林火山岩带、三江盆地及东部火山岩带。

东北的地理特征:

1、气候

中国东北地区的气候分布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及寒温带,气候类型多样,主要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温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自东而西,从湿润区、半湿润区过渡到半干旱区。太阳辐射量为4 800~5860兆焦耳/(米²·年),其分布由西南向北、向东减少。

2、气温

中国东北地区夏季较短而温暖多雨,冬季寒冷而漫长,有典型的“三寒四温”特点。全区年平均气温在3~10℃之间,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气候严寒,全年气温最低的月份是1月,黑龙江地区1月份的平均气温-30.9~-14.7℃之间。全年气温最高的月份是7月。其区域分布趋势是:南部辽宁地区为8~10℃,北部黑龙江地区为0~4℃,黑河是东北地区最冷的区域,其中黑龙江地区≥10℃的积温在1600-2800℃之间,辽宁地区在2700-3700℃。

3、降水

中国东北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约在400~1000mm之间,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部区域年平均降水量达到400-700mm,属于寒温带、暖温带湿润地区;西部区域年降水量为250-400mm,属于中国亚干旱地区。迎风坡的降水量多于背风坡。迎风坡是长白山山脉东南侧的集安、浑江和沿海的丹东及宽甸,年降水量超过1000mm,是东北最湿润的地区。背风坡是长白山山脉北侧的延吉地区,年平均降水量500mm左右,西侧的泰来、通榆、康平一带,呈现半干旱状态年降水量只有350mm左右,是东北地区降水量最少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