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战争与和平》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战争与和平》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的残酷性。通过描绘各个角色的命运和内心的冲突,作品传达了对战争、人性和命运的思考和反思。同时,作品也展现了人物的成长和奋斗,传递出一种对生活和人性的敬畏和感恩之情。因此,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战争文学的经典之作,更是一部对人性的思考和呈现。
《复活》
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以贵族妇女安娜为主人公,讲述了她追求爱情幸福却最终走向悲惨的故事。小说中展现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虚伪和冷漠,以及安娜在卡列宁虚伪和冷漠面前的脆弱与无奈。通过安娜与卡列宁之间的爱情,托尔斯泰巧妙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现实的种种问题,对当时社会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忏悔录》
我的生命是否具有超越死亡从而永恒的意义?“列夫·托尔斯泰在凌乱的书桌上写上重重一笔。在创作《安娜·卡列尼娜》行将结束时,因不堪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托尔斯泰思想出现巨大困惑。他追溯自己五十年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寻找生命意义,并记录下这段精神活动的过程,取名《忏悔录》。托尔斯泰《忏悔录》深刻探讨生命意义,与人生、命运、信仰有关。生命向我们隐瞒了什么?如何坦然面对死亡?如何让短暂的人生具有永恒价值?这些有关人生命运的深刻问题,都将在阅读本书中得到启发。
【人物简介】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着《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作品主题:
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着乌托邦思想,主要表现为反抗暴力与奴役,反对土地私有制度,反对崇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要求奉行合法的生活义务和合理的生命法则,回返健康的农耕生活,通过人人的劳动和道德实践建立起充满兄弟情谊,平等、和谐、友爱的属于全人类的人间“天国”。
艺术特色:
托尔斯泰创造了史诗体小说。历史的事实融合着艺术的虚构,奔放的笔触揉和着细腻的描写;在巨幅的群像中显现出个人的面貌,史诗的庄严肃穆中穿插有抒情的独白,变化万千,蔚为奇观。他善于驾驭多线索的结构,千头万绪,衔接得天衣无缝;又能突破小说的“封闭”形式,波澜壮阔,像生活那样无始无终。
托尔斯泰名句经典语录:
1、理想是指路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2、身边永远要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
3、勇气是智慧和必须程度教养的必然结果。
4、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刻,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5、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6、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7、一个埋头脑力劳动的人,如果不经常活动四肢,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
8、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
9、嫉妒是一种可耻的感情,人是应当信赖的。
10、勇气是智慧和必须程度教养的必然结果。
11、虚荣是对别人害处最少,而对自我最有害的热情。
12、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
13、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14、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我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生命永远是模仿和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