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读书笔记

 > 

农历是指几号还是初几

农历是指几号还是初几

2023-09-14 17:23:06 8897浏览

农历是指几号还是初几,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问题。可能各位年轻的朋友都会有一个疑惑那就是农历看的是阴历还是阳历,现在很多人家里都会有这一点矛盾存在,家里老一辈的人还是在计算着以前的老历过日子,而年轻人看的都是公历,大概只有在春节过年或者是一些传统节假日的时候,大家才会统一的看日历上面公历下面的那个代表农历初几的日期。

农历是指几号还是初几

农历,又称阴历是中国古历法沿用至今以朔望月为基础,所以称几月初几。

农历简介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它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并把一个太阳回归年划分为24段,形成二十四节气。通过参考太阳回归年,设置闰月使其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农历融合阴历与阳历形成为一种阴阳合历历法。

农历又有夏历、阴历、旧历、华历、中历等称。因使用“夏正”,旧时多称为夏历,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农历属于阴阳合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

农历和阳历的区别

阳历和太阳有关,起源于西方,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大家都知道,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一年,但是精准一点,就是365天5时48分46秒。这么算下来,为了补上时间差,每四年就会有一个闰年。

而农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这都是因为阴历和阳历之间差了十几天,如果按照阴历一年过完了,四季还没过完,这地还怎么种?

所以智慧的古人就想了个办法,把这两种历法融合了一下,在阴历的基础上,把每三年多出来的一个月加到了下一年,这个月就是闰月,这一年就是闰年。

农历的由来及演变

农历是一种以月相和节气为基础的日历体系,也被称为阴历或旧历。它在中国等东亚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农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其发展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最早的农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的商朝时期。商朝时期的农历称为“夏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以朔(即月初)为始,以晦(即月末)为终,每月的长度约为29或30天。由于月相变化的周期为29.5天左右,因此每年的长度不固定,一般在354-384天之间。这种农历的使用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很长时间,甚至一直到明清时期仍然有使用。

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地使用的历法不同,为了统一标准,鲁国大夫郑国提出了一种新的农历——“周历”,它以冬至为年初,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以朔为始,以望(即月中)为终,闰月不定。这种历法得到了当时鲁国君主的支持,被称为“鲁历”,并被广泛使用。

到了汉朝时期,由于历法的混乱和不统一,汉武帝下令成立了太初历法,将鲁历做了一些改进和修正,成为了“太初历”。这种历法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的长度为29或30天,闰月不定,但规定闰月的方式比较复杂。太初历的使用推广了很长时间,在唐朝时期达到了顶峰。

唐朝时期,农历的修正和改进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唐玄宗时期,魏征和李淳风先后制定了两种新的历法——大衍历和开元历。这两种历法在太初历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学计算和观测天文的方法,使得农历的精度和准确性得到了大幅提高。

我国在农历的基础上还生出了二十四节气,用来指导农作生产,每一个节气都意味着气候的变化,相应的节气都有相应的农作生产,比如惊蛰就是地下冬眠的虫子要从冬眠中醒来了。比如霜降,农村有句老话叫做:“霜降不割禾,一天落一箩”。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霜降到了还没有割禾,那么一天稻谷会掉落一箩筐,所以稻谷一定要在霜降之前收割完成。所以二十四节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指导着农民们进行相应的农事活动。

总之,农历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从商朝时期的夏历,到周历、鲁历、太初历,再到唐朝时期的大衍历和开元历,不断地修正和完善,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农历体系。虽然现代社会已经使用公历为主,但农历在中国等东亚国家仍然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农业、传统节日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