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的作品
季羡林是中国鼎鼎有名的大学问家,写下了很多的著作,比如《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等优秀作品。那季羡林的作品还有哪些?
季羡林的作品:
1、学术著作: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
《印度简史》 梅特卡夫
《现代佛学大系》
《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
《敦煌学大辞典》(是与100多人共同编辑,不是着作)《大唐西域记校注》
《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
《吐火罗文A中的三十二相》
《敦煌吐鲁番吐火罗语研究导论》
《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
《大国方略:着名学者访谈录》
《东方文学史》
《东方文化研究》
《禅与东方文化》
《东西文化议论集》 季羡林等编
《世界文化史知识》季羡林 周一良 张芝联 主编
2、散文随笔作品:
《清塘荷韵》
《赋得永久的悔》
《留德十季羡林着作年》
《万泉集》
《清华园日记》
《牛棚杂忆》
《朗润园随笔》
《季羡林散文选集》
《泰戈尔名作欣赏》
《人生絮语》
《天竺心影》
《季羡林谈读书治季羡林谈人生学》
《季羡林谈师友》
《季羡林谈人生》
《病塌杂记》
《忆往述怀》
《新纪元文存》
《夹竹桃》
《家贫母寒》
3、翻译作品:
《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
《沙恭达罗》
《五卷书》
《优哩婆湿》
《罗摩衍那》
代表作品:
1、《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
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中印合起来占了其中一半。人类总共创造出了四个大文化体系,而中印各居其一,中印合起来,可以说也占了人类文化宝库的一半。中印两大文化体系都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圈,对人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两大文化体系在世界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崇高的价值。它们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夺目的光辉,起源之早,延续时间之长,覆盖面之广,生命力之强,门类之多,影响之大,可谓世上罕见。两大文化圈之间,又相互学习和影响,又促进了彼此文化的发展。
2、《糖史》
《糖史》的写作始于1981年,最终完成于1998年,季羡林先生用力最勤、篇幅最大的一部学术著作。本书是研究蔗糖的文化史与科技史巨著,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季羡林先生在其著作《糖史》中汇录了大量史籍记载,辅以考古资料,以蔗糖为载体,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进而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他通过严格的考据研究,揭示了蔗糖千百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过程,呈现了隐藏在蔗糖背后错综复杂的文化交流史。
3、《罗摩衍那(中文译本)》
季羡林作品精选必有《罗摩衍那》。众所周知《罗摩衍那》是印度古代史诗,全书是诗体,用梵文写成,在印度一直被奉为叙事诗的典范,也被列入人类文化遗产,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季羡林曾长期致力於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因此他把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完全翻译成中文。本书是全世界除英译本之外仅有的外文全译本,是季羡林经过10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的作品,更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本书代表了我国在南亚古代文学,尤其是梵语文学中世界性的高度,堪称文学翻译领域的巅峰之作。
4、《留德十年》
《留德十年》是季羡林回忆早年留学德国岁月的一本文集,也是季羡林的代表作之一。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记述了当年季羡林为导路出国留学,却因战争羁旅异域十年的人生经历。本书没有太多华丽的文字,没有过多的文学手法,作者只是把自己真实的故事现出来,静静地回忆逝去的梦,浅显明白,又引人入胜。《留德十年》还被译成德文,在德国出版发行。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生于1911年,卒于2009年。因为季羡林是中国语言及文学方面的行家,季羡林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在了文学研究上。
季羡林从小出生在山东省聊城市一个十分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为父亲没有很好的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全凭母亲一人,因为家里穷买不起课外书,因此季羡林在启蒙教育阶段几乎就只能学到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在季羡林刚成年后便被家里要求娶了一位知识水平低的传统妇女,尽管交流有障碍,但他们也十分和谐的度过了彼此的一生。
在六岁的时候被叔叔接到济南读小学,初高中,虽然当时季羡林成绩一般,但他在文学及语言方面的天赋已经显露出来,在高考中成功考取清华大学,专修小语种德语,在这期间季羡林对语言学十分感兴趣,他十分用功的学习换来的是知识的硕果,在此时期季羡林已经有机会发表各种论文,之后去了德国读研究生博士。
在顺利完成学业后,季羡林回到北京大学教书,职位是节节攀升,因为能力高,从主任升到了副校长的职位,最后进入科学院。在新中国成立后,还担任着政协委员一职。因为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季羡林还学习了梵文等因此对佛学及历史也有着一番造诣。所以季羡林有能力担任中国语言学会长一职位。
季羡林散文的艺术特征:
1. 感情真挚
从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角度来看,感情的真挚性可以被看做是文学作品中灵魂要素。从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来看,《石林颂》《游天池》和《火车上观日出》等文章让读者见到了许多风景旖旎的景象,在对这些文章进行鉴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深夜来访的客人》和《一个抱小孩子的印度人》等文章则对普通人物的形象进行了展示,在这些作品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季羡林对普通百姓之间的友好感情,这种真挚的情谊,就是让其散文的艺术美感得以提升的重要因素。
2. 选材广泛,以小见大
从季羡林的散文创作思想来看,利用身边琐事,对散文的精髓进行展示,是其散文的艺术特征的一种表现。在《一个盛刮胡子刀架的塑料盒》一文中,季羡林先生以自己在德国期间偶然获得的一个塑料盒为引子,展示了自己在德国、瑞士、日本和印度期间的经历。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小塑料盒已经成为了季羡林先生几十年人生经历的一种见证,我们也可以从这一盒子背后感受到日耳曼民族的伟大与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