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当前位置: 91开学网

 > 

知识点

 > 

英语语法

 > 

九品中正制是谁提出的

九品中正制是谁提出的

2023-09-13 09:28:57 1755浏览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是谁提出的?

九品中正制是陈群提出的。

魏朝建立初期,政局不是很稳固,人心浮动。曹操自己出身低微,对此他并不在意,公开场合从不忌讳自己的出身,所以他在世时选材用人并不在乎门第出身。对此,世族大夫很是恼怒。待曹丕继承曹操的家业后,他创立了属于曹氏家族的王朝。他上位以后,深知父亲实行的政策会引起朝臣的不满,很是苦恼。

一日曹丕上朝时,朝堂上又发生了激烈的争辩,以世族大夫为首的一派跪地陈情,请求曹丕将出身微贱的朝臣罢免。但是这些人当中不乏可用之材,曹丕进退两难。陈群深知主子的心意,连夜起草了九品中正制度上报曹丕。曹丕看过之后连连称赞,觉得既可以缓解现在与世族大夫的矛盾,又能保证朝廷选拔出可用的人材。他连夜召陈群入宫,两个人仔细研究此事,修改了一些不足之处,最终决定正式实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内容:

九品中正制大体是指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大、小中正产生后,由中央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在该表中将人才分为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此表由各地大小中正以自己所知将各地知名人士无论是否出仕皆登记其上,表内详记年藉各项,分别品第,并加评语。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九品中正制的利与弊:

利:便于皇帝控制,重新建立士人与朝廷官僚制的正常关系,以逐步削弱地方化的倾向。

弊: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

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的异同:

相同点:

二者都是自下而上选拔人才的制度,九品中正是察举制的补充内容。

不同点:

1、出现的社会背景不同:

(1)察举制是在西汉国家统一的前提下,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形成的一种荐举人才制度。

(2)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政权为更好地统治和平衡所辖区的各种力量而逐步形成的选官制度。

2、荐举方式不同:

(1)察举制是在举荐的基础上加强考试。

(2)九品中正制是由专任的中正官拣选人物。但九品中正制不再像察举制由地方长官兼任,而是由中正专任,这有利于选士工作正常、有效地进行。

3、选才标准不同:

(1)察举制科目繁多,没有统一的具体标准,因此主观随意性很强。

(2)九品中正制选才的标准是士人的行状和家世,使选士制度向“综核名实”前进了一大步。